语文模块教学中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

时间:2022-08-06 09:53:28

语文模块教学中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

内容摘要: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学校的教育成果。《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对课程资源更高的要求,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学生潜在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弥补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模块教学 潜在资源 开发研究

2009年秋,连云港市“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开。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基于此背景和要求,我们选取本课题的研究。具体理由如下: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弥补了传统的课程资源的不足,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内涵,而且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了解。教师经常使用学生潜在的资源,可以超越以前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还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六模块”建构式语文课堂,是以倡导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的潜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为切入口,以学习模块为抓手,对各种典型而具体的课堂学习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学习模块设计的实践操作策略,形成对课堂学习模块设计的新的认识,有效解决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问题,实现可能条件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努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潜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为实施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在课程学习中要重视学生,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启和利用。

六模块课堂学习模块化设计,研究师生互动关系,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分割,然后依据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模块链。在每一个模块中,选择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融求知学习、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个性发展为一体,使教师的设计与学生的活动得到有机的整合。

一.从学习方法策略层面上开发学生资源。

我校和合课堂实践研究始于2011年7月,两年来,已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优化了课堂教学生态。我校和合课堂的实践是建立在深厚的和合文化基础之上的。什么是和合文化?简言之,和即和谐,合即融合。和合文化也可以说就是和文化。进一步引申,“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的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并由此而衍生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不难领悟,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承认差异、矛盾、不同;二是把异质、不同的事物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和合课堂教学实践。

实践中我们逐步清晰了“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模式,即学习过程分独学、群学、活学三个板块,教师导学融入其中。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又进而发现“一导三学”课堂模式易步入程式化、枯燥化的误区。于是,我们尝试用生成观烛照和合课堂,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课堂变得更鲜活了,更灵动了。这使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了“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内核是创生、出新的生生不息的生文化”的意义。以“和合小组”创建为抓手发掘和利用学生资源。打破原来的师生关系,将自己“拉下了讲台”,与学生站在了一起。同时,将不同潜质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年来的实践尝试,让我们感到“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自身课程资源。

二.从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以下是我在《桂花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教学的体会:

师:琦君以温柔醇厚的情怀,细腻温婉的笔致,构造了一幅幅充满浓浓乡情的生活画卷,畅饮桂花酒的同时,又为自己捧起了香醇的桂花糕,你一定也有许多的思乡作品要急于告诉大家。

生1:我给大家介绍一首余光中的《乡愁》。(背诵乡愁)

生2:我曾经读过司马中原的《乡愁》。

生3:费翔唱的《故乡的云》也是思乡作品。

师:有会唱的吗?请给大家唱上几句。

师:我会唱。(唱故乡的云)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思乡作品。老师也推荐两部作品给大家。(点击大屏幕)琦君的《春酒》和《烟愁》。如果在阅读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交流和探讨。彼此成为书友。好吗?

生:好!(点评:引导学生积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内课外融合。)

师:读琦君的文章就好象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那魂牵梦绕的江南令她愁肠百转,难以忘怀。一棵桂花树,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无数读者的心,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飞向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快乐之乡。

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从师生、生生关系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1.巧用情感教学,课堂上的适当煽情,润色激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语言要么自然亲切,启人思维;要么词藻丰富,富于感情;要么自然流畅,幽默生动;要么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状物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精神抖擞,说理能使学生眼亮心明。

老师适当的煽情,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情感,使课堂的气氛有效合理,达到了最大的情绪优化。的确,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心也是情。如:精彩纷呈的和谐课堂,如教学《将进酒》时,那充满感情的带有古人风韵的诵读一下子把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欣赏、体验和感动。教师接下来让学生学写诗句来写心目中的李白时,许多学生的发言神采飞扬,激情满怀。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闪现心灵的火花,张扬个性,能不使人振奋?调动了学生情感的课堂,才是能既厚重又灵动的课堂。

2.借助问题设计,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设情激趣。

教师的适当点拨提示,学生能解决此问题,不能高不可攀,让学生望“题”长叹;不能肤浅之极,让学生不假思索;要切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解决问题中读书、思考,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新课堂中教师的首要地位主要是在对学生引领过程中体现的。如教学《红楼梦》,相当部分学生感觉茫然,老师事先要设计梯度点拨:“文首哪一句与林黛玉看贾府有关?”“刘姥姥曾三次进贾家,她能看出贾府的如此的环境、氛围吗?”“贾雨村也曾去过贾府,为什么不以他的眼光来写?”三次点拨,为学生思考问题搭桥铺路,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入,进而理解了是林黛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学识、特殊的身份,使她具有了特殊的眼光,从而使读者透过她的俊眼来认识贾府,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曹雪芹用笔之妙。可见,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为“导演”这一首席地位决不可缺失。这样,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语言内容成为学生乐于表演的剧本,寓教于乐。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利用的学生自身课程教学资源应力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教学舞台上的角色转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例如,学生自己编制的手抄报、创设的文体活动、新颖的活动形式和具有说服力的故事等,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主体的角色体验中体会到参与、合作、创造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教材是第一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在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来开发利用课外教学资源。课外资源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当然,课外资源的使用也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过多使用课外资源,则容易动摇教材的基础地位,犯舍本逐末的错误。因此,利用学生自身课程资源应紧紧结合教材,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优化利用个体资源、群体资源和社会资源,大胆开拓,勇于创新,认真探讨和建构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理论体系,不断思考,联系实际,及时校正,在实践中继续作出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作者单位:江苏赣榆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简论闻一多的诗学主张 下一篇: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