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方法的研究

时间:2022-08-06 08:18:02

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方法的研究

摘 要:在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难中之难。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观念的制约,农村学生从小受到读书的熏陶几乎为零,阅读量几乎为零,所以农村的中小学作文教学要从最基本的抓起――读书积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作文;兴趣;欣赏

一、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现状及原因

1.学生生活空间狭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只有热爱生活,积极观察了解生活,才能从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才能获得比别人更丰富的精神享受,也才能更多地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现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空间狭小,基本上就是学校、家庭、路上、亲戚家。很少有机会外出旅游、参观博物馆、观看话剧等,他们大多数不关心时政,不关心身边的生活,他们最大的喜好是玩电脑游戏、看电视言情剧,内心浮躁、空虚。生活空间的狭小,导致作文素材的大众化,缺少新颖,老套而无味;内心的浮躁、空虚,导致他们无法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写出来的文字没有真情实感。

2.教师指导,评改不力

目前有些语文教师往往是在黑板上写个题目以及几条要求,然后就让学生自由发挥,有些教师能进行一些“指导”,但仅仅停留在“选材一定要得当,中心一定要突出,布局一定要合理,语言一定要流畅”等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至于如何行文才能使文章达到上述要求,却未必能讲得明白,学生就更不用说了理解和运用了。有的教师临考前选择一些范文,叫学生背,教学生如何套题,如何改头换面,如何移花接木,忽视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辩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而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批改方式,评语苦涩刻板、没有针对性,学生不想看、不敢看和不愿看,导致批改和评语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

二、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

针对以上情况,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

1.寓写于乐,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阶段的目标要求中,特别强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强调激发学生作文的内部动机,强调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要从低年级加强培养。开始写作时,应努力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再现笔端,激发写作的兴趣,写出自己的想说的话。初一的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喜欢模仿写童话故事。因此,在初一的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努力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往往会唤起他们写作的兴趣。

2.寓学于乐,创新写作

首先,联系原著,熟悉“故事”。凡新编故事必须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连续得上。写阿Q让人一看就是阿Q,写孔乙己一看就是孔乙己,而不能创造成一个与原来的形象完全无关的形象。其次,联系现实,暗扣主旨。再次,幽默风趣,犀利明快。语言既要体现人物原先所处的时代的语言氛围,又要适合所编的“新”的生活环境。幽默风趣,犀利明快,具有杂文特点。故事演绎,可以有多种途径。有情节变形,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增加情节,或保留一部分情节后再按需要设计其他的情节。

3.分层指导,树立信心

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后,教师应趁热打铁,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评价等写作能力。中学生写作训练应该有序训练,不可操之过急,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首先,求通求好,逐步提高。在作文指导时,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其次,尝试失败,激发写作灵感。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因此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特别是要鼓励程度较差的学生。要树立他们进步的信心,把他们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稿件刊登,或推荐到校广播站播诵、班内设立优秀作文集等形式,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最后,教师要做到欣赏评价,以评促写。一篇好的作品,总得有人欣赏才能体现其价值。那么,教师应站在什么角度看待学生的习作?我认为应该是一个欣赏者。评价的形式可多样,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综合多种形式等。如,采用综合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习作,可从内容、语言、想象力等方面给学生评定等级,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又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以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特别是班里的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帮助,在评价时,我极力发现他们有进步的地方,每进步一次就提高一个档次,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莫大的激励。

参考文献:

[1]黄琼.试题与研究[M].河南出版社,2006.

[2]刘志山.教育实践与研究[M].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

(作者单位 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教师)

上一篇:浅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下一篇:高中数学恒成立问题的几种求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