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小学三年级科学导学

时间:2022-10-14 03:24:04

感悟小学三年级科学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95-01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课程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分上、下两册。其上册内容依次为: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四个单元;下册内容依次为: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生长变化、磁铁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资料库”。教材本身具有开放性、观察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符合儿童好奇心的心理特征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我回顾了担任三年级科学课教学的感受,针对三年级科学课的特征,谈几点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供同行探讨。

一、观察法

1.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上看,绝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物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要具备这样的观察能力,才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2.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载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凤仙花种子播下地到凤仙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载,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繁殖)、死亡的四个阶段。

二、分析比较法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学习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实验法

科学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学生分组(一般四至六人为一组)做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如在教学植物发芽的过程,水和食用油、洗洁精的流动速度,水结冰时的温度,磁铁的性质等内容时,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做实验,得出结论,在科学实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牢固。

四、探究法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当我在指导《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五、实践法

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蚕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喂养桑蚕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六、联系生活法

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又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认识金属》中,分析金属特征时,我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有的金属不会燃烧,会导电、传热,具有延展性;有的有硬度较大、有光泽、不渗水等特征。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

七、阅读摘要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三年级科学上、下两册教材中,编排了八个资料库,其内容十分广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篇幅比较长。在课堂中,让学生用阅读摘要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科学知识摘要本(可以和观察日记本合用),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把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摘抄在科学知识摘要本上,增强记忆印象,比较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学生做以了解。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全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以上的观察法、分析比较法、实验法、探究法、实践法、联系生活法和阅读摘要法,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地结合使用,既避免了死记硬背学科学的现象,又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追寻为师之道 探索教育真谛 下一篇:小议体育课上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