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意的三个角度

时间:2022-08-06 05:35:12

语文教学创意的三个角度

一个产品要有卖点,才能畅销;一篇文章要有亮点,才受热捧;一堂教学要有创意,才是好课,才会成功。因为只有创意才会让我们走出平庸和程式,避免炒冷饭和人云亦云,才不会让学生一望而知,倒胃口,没收获。创意要求充满新意,具有个性,能够创造,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温度、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从而让我们高人一头,不断进步。而这种教学创意不仅源自我们的文本解读能力,对文本能精细研读有深刻体会,而且源自我们的构思编排能力,能够巧妙地勾连与组合,提供新的角度与思路,更源自我们的眼界思想的高度,需要我们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一、品读――春雨润物细无声

无论是“品读”“素读”,还是“细读”“语文味”,都强调语文课必须是语文课的样子,首要的就是读懂文本。否则,所谓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而我们的很多语文课却是浮皮潦草,粗糙失语,要么望文兴叹、无从着手,要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思维散漫、随意解读。根本走不进文本,带领学生折腾半天,只得出几句空洞的鹦鹉学舌式的结论,始终不过是语文的“门外汉”。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咀嚼语言文字的能力,能感知语言文字的意味、情味、趣味,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方能血肉丰满;缺少了品读的语文教学,语言文字不能直达心灵,没有了清心涵泳、神遇意会的时机;学生听其美而不能尝其美,就不足为怪了。只有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进得去,出得来,我们才会获得新鲜的感受,嚼出语言香,品出语文味,获得重要的第一印象。

这就需要我们去揣摩语言,推敲语句,点拨疑难,启发思考。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我们将文章泡开来,煮起来,真正品出语文的滋味,成为我们的语文素养,成就我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我们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以心会文,我们才真正走进了语文的宝山,打开了语文的宝库,才会常读常新,让文章本身去教育学生。卡尔维诺曾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现实是多样的,多刺的,而且层层相叠,就像朝鲜蓟。对我们而言,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将它剥开,像是一颗永远剥不完的朝鲜蓟,在阅读中发现愈来愈多新层面。”(卡尔维诺《为什么阅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229页)对我们而言,在引领学生的阅读中,与文本会面、交流、对话,得出属于自我的心得、心语、心情,要让学生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层面,既能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能收获细读言语形式的经验、情绪和感受,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力就能提升。关注文本,切入文本,才能将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道,更具语文特色,成为货真价实的语文。

我们且看1997年邓彤老师获得安徽教坛新星评比一等奖的课例《明湖居听书》品读重点段落的片段。

师:确实,王小玉相貌平平,“不过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却有一种非凡的神韵气质。请问,她的气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通过眼睛写她的气质。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句:“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师: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用博喻描绘王小玉眼睛之美,体现她的气质。

师:不过,用这一连串的比喻是不是嗦了些?写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吗?

(学生七嘴八舌,有说“行”也有说“不行”的。教师指定―学生回答。)

生①:我觉得可以写简单些,不是说简洁是一种境界吗?“眼如秋水”已经写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后面就不必再重复了。

师:你认为后面几句是画蛇添足?(该生点头。教师又请另一位学生发言)你的看法呢?

生②:我说不准。不过,既然刘鹗是大文学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会有问题吧?

(学生大笑,该生有些难为情。教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

师:你这种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学大师笔下确实不会有太多问题。但猜测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必须从语句本身去找根据。刚才有同学说这是一组博喻,请你说说比喻的基本特征。

生: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

师:秋水与眼睛的相似处在哪里?

生:(顿悟)这句话是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纯净。

师:(追问)那么,“寒星”有何特征?

生:非常明亮!

师:“宝珠”呢?

生:有美丽的光泽。

师:“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呢?

生:黑白分明。

师:仅此而已?

生:(补充)圆润灵动。

师:分析得多好啊!(面向①)请你把他(指生②)刚才的分析综合一下好吗?

生①:这双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纯净,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样晶莹明亮,像宝石一样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泽,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银中的黑水银一样圆润灵动。

师:你还认定后面几个比喻是蛇足吗?

生①:(笑)这几个比喻各自侧重一个方面,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不能算蛇足。

师:是呵,作者用一组比喻把一双眼睛描写得如此动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动人的眼晴是最美的风景。

邓彤老师倡导“素读”,在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品读语言。对于语言的妙处学生一时还不能完全领会,他就用反问法来启发学生思考,仔细揣摩。在学生思考不通的时候,邓老师又适时地搭了把手,提示学生关注“比喻的基本特征”,这时候学生一下子反应过来,原来小说是用不同比喻从不同角度来描摹小玉眼睛的特点,从而达到传神写照。

二、构思――天机云锦用在我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些例子,并不像理科教材那样能够给我们提供详尽的知识演绎与一定的教学思路。如果我们教师依注作解,照本宣科,那无疑是缴械投降,承认自己教学的失败。所以,我们语文教学更需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自主地领会、探讨课程与教学,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加以利用,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融入自己的理解与创造,从而进行教学创意设计。怎么才是用教材教,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构思。这就像给了你一些材料,需要你去选材、搭配、烹炒,需要掌握火候,添加佐料,搅拌翻炒,才能做出一道美味可口的大餐。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与总导演,巧思妙想,剪裁布局,设计活动的具体流程,让这堂课有了骨架,有了肌理,有了精气神,赋予了这堂课鲜活的生命。

这种巧妙构思、设计剪裁的功夫正是教学创意所在,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很难办到的。教学艺术必须具有创造性,诚如克莱德・E・柯伦在《教学的美学》中指出的:教学“达到了某些要求的创作性便是艺术”。它需要仔细考虑教学的切入点,教材的重构,问题的提出,活动的展开,教学的衔接等。特别是需要优化教材处理,设计合理的教学架构。而这种创意主要体现在“角度”二字之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有了思想、有了智慧,于是就叫做“创意”。只有这样,教材才凿破混沌,得以突破;学习才找到抓手,得以落实;课堂才组织协调,得以和美。只有这样,这堂课才会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精彩纷呈,不期而至。这样才给了学生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门,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语文课堂天地。讲求教学艺术的人很多,像余映潮老师长期致力于教学艺术的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一线串珠”“板块积累”“变角逆序”“多角反复”等一系列教学设计的创新思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在2012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中,谢飞老师的《苏武传》课例就是以独特的教学构思取胜,从而一举获得一等奖第二名。

《苏武传》篇幅较长,应该说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谢老师将《苏武传》教学定位在人物传记上,教学的重点确定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而这堂最大的创意在于巧妙的教学构思,机智地切入教学,以“贯穿全文的是苏武投降与不投降的矛盾”来总领这堂课的教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整个课堂的结构简洁明晰,为这堂课的成功提供了保证。因为,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正是优化教学设计,这也是提高课堂效能的前提和起点。

在简单课堂导入之后,谢老师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提问“贯穿全文的是一对什么矛盾”。在明确是“降”与“不降”之后,进一步引导发问,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然后和学生一起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概括出来――以死相逼、以利相诱、以苦折磨、故友劝降。在这样的整体感知之后,进入人物品读的中心环节。重点讨论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这个环节进一步明确都是怎样以死相逼、以利相诱、以苦折磨、故友劝降,苏武又具体怎样应对破解,最后归结为苏武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私情不动的崇高人格。其中穿插人物之间的对比,劝降的策略,字句的品读等,让学生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会读”。整个一堂课以主问题为线索贯穿,以把握人物形象为重点,删繁就简,从而举重若轻,有条有理,从容不迫,体现出较高的教学构思艺术。

三、立意――千古文章意为高

一篇文章,无论有怎样华美的藻饰,炫人的技巧,如果没有充沛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都不可能成为传之不朽的好文章。也正因如此,同样的道理,我们常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说教学构思是“技”的话,那么教学立意则是“道”。进乎技矣,由技入道则是我们教学的必然追求。选取教学内容,决断教学立意,这是整堂课的灵魂,否则,不过七宝楼台、花拳绣腿而已,仅仅博人一笑,不足以感动人心,收获教益。所谓教学立意,它指向于课堂教学的目标意旨,包括教学的思想、采用的方法、设定的目标、选择的范式等。它是一堂课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目标定位,统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个人对教材及课程理念的认识与把握,对语文与教育的理解与建构。正是这种教学立意占领教学的制高点,决定了这堂课的高度,让整堂课站立起来,从而境界高远,兴味盎然,意味悠长。

教师要准确定位语文本体的教学目标,提炼出文本的意图,就等于要把开水中的白糖又拿出来,太难!我想,这或许是不少教师感慨“语文越教越不会教”的真正原因。如此难学的语文,如此难行的“旅程”,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拣取“旅途”中最美的“贝壳”。而这一切,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立意”开始,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放。教学立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视野、情趣、思想。首先是我们教师要与文本对话,与教材碰撞,与学生相遇,才能有教学立意的确立。如此,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就能围绕一个中心,具体规划教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传达怎样的情感态度,传递怎样的价值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2002年程少堂老师执教《荷花淀》公开课,他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去立意教学,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程老师希望在名著重读(“生”读)方面提供一种新的理念,一条全新的可资借鉴的“陌生化”(此处借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术语,指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不断更新,要使熟悉的变得陌生,给人以新鲜的刺激)思路,并企图借此机会给既有的小说教学模式来一个建设性的冲击。在教学《荷花淀》时程老师打破小说惯常的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的分析,给大家提出一种新的视角读小说:从孙犁的小说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精神。“企图让学生通过《荷花淀》的欣赏,学会用一种新的即文化学(包括语言学)的眼光读孙犁的小说。情节、环境、人物性格当然是要分析的,但是在文化的视野之下分析(当然仍然必须是文学分析)。尝试把文、史、哲真正打通。”

教学之初,程老师从日常生活看中西文化差异谈起,巧妙地导入新课,引出学习目标。程老师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紧接着教学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三个层次对课文进行文化解读,其中渗透中西比较、替换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关系和谐的特点。最后程少堂老师小结道:中和(适中和谐)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应该说,程老师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立意教学,解读文本、沟通文哲,的确是高人一头,开出新境。

一堂有创意的好课,应该是饱含了情感,活动了手脚,运用了智慧,从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真实有效,学得实,教得活,想得深,真正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彤.《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1999(2).

[2]谢飞.《苏武传》教学实录[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A版),2013年(10).

[3]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上一篇: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技术缺陷及要点分析 下一篇:高中语文的作业设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