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质朴 寓意深邃

时间:2022-08-06 05:19:28

语言质朴 寓意深邃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派小说的早期代表之一。他的短篇小说《林中之死》,是同时代最具穿透力的短篇小说,以其独具的语言特色和难以捉摸的艺术形式揭示了该小说的深邃寓意以及追求理解寓意的途径。

关键词:安德森《林中之死》语言特色寓意

一、前言

《林中之死》叙述了一个农村妇女格兰姆斯(Grimes),结婚以前遭男主人糟蹋,受到女主人的虐待。结婚以后,丈夫和儿子整天酗酒,不务正业,她又不得不单独操持家务,养猪、喂鸡、喂牛。在一个冬日的夜晚,在丛林中的一棵树旁,因饥渴交迫,长途跋涉,她在休憩时被冻死。《林中之死》在很大程度上取自作者本人的生活回忆。通常认为安德森的母亲是格兰姆斯的原型:忠厚无私,默默无闻,过度劳累而早逝。

该书作者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被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誉为二十世纪美国作家之父和美国文学传统之先驱,是一位既不满足于对现实的表现,也不满足于自然主义作家所崇尚的宿命论主题的杰出的现代派小说家,其独特、新颖的写作风格对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方向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林中之死》的语言特色

安德森能以高度的敏感性,对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底层小人物的凄惨命运不加修饰地记录下来,在一种自然、真实的图面上留下思索的无限空间,以一种漫不经心讲故事的方式将人物的痛苦生活、心理压抑后的怪僻行为、失语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以及生活中的“丑与畸形”的美娓娓道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历险记》中天真的叙述和不加修饰的白话文体,格特鲁特・斯泰因纯粹而优美的散文令少年的安德森着迷。受他们的写作风格的影响,安德森发展了一种质朴、清新,接近于美国口语化语言节奏的文体风格,他的简洁、自然、纯朴的文风象征着美国民族文学的特征,同时也推动了美国文学中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形式向着纯朴的民族性语言模式发展。

《林中之死》,这篇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故事可以使读者从多方面感受到形式的魔力,它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安德森刻意追求语言的简洁和质朴。安德森在他的一封信中谈到了所谓的形式:“我觉得所有从事艺术实践的人都以不惜追求秩序为开始。我们想把某种东西带进意识中来,这种东西总是存在着,可又总是捉摸不到……我深信就形式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深层的感觉问题。”他笔下的所有人物都以自然的面貌出现。故事没有错综复杂的情节,没有对话,叙述人的语言非常直白、简明。在整篇故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个小孩的口吻来讲述这位农妇的生活,他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构成了这位农妇一生的大致轮廓。但是,她自己的内心世界及感受却是作为小孩的他所不能涉入的,叙述人对故事一无所知,不可能用复杂的语言和情节去讲述它。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格兰姆斯太太的简单动作,自然把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他本人。安德森在对读者讲述自己童年时看到的这位老妇人的悲惨一生时,所用的语言是极其简单、口语化了的中西部美国词汇,其中很多单词和短语都是美国俚语,充满着地道的本乡本土之味。比如:美口语“get”一词频繁地出现于文中。例:“As soon as she got what she wanted she lit out for home”, lit out意为匆匆离去,是美国俚语。再如:“He got her pretty easy himself”译文“他自己颇为容易地就占有了她。”书中到处可见类似语言。这一方言土语的美国英语无法让英国标准英语所接受,但也只有这些貌似简单的美国口语才使得安德森的作品朴实、简洁,情节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事实上,小说的中心不在格兰姆斯,而在叙述者本人。老妇人的死触动了这位不知名的叙述者去回忆他童年时代的所见所闻,显然他对事情的细节已模糊不清,没有确切的把握,他也不可能知道得很清楚。作品所采用的最明显的叙事手法是让读者感到叙事人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难以用确切的词语道出故事的真谛。故事情节及语言的简明性恰恰反映出叙事者的困惑,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暗示:外在的或显而易见的形式特性可以隐藏复杂的和有待挖掘的精神实质。然而,一旦把兴趣转向叙事者本人,我们就会发现《林中之死》耐人寻味的语言特点并非是小说魅力的唯一原因,深邃的寓意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带着冲击力扑向读者”。

三、《林中之死》的深邃寓意

《林中之死》的故事发展节奏缓慢,这不仅营造了神秘的气氛,而且逐步把故事引向高潮;更重要的是,安德森求得了一切自然事物最终的统一,并以死亡为终结。格兰姆斯太太是一位被自己所遇到的男人们误解、抛弃和歧视,甘愿忍受痛苦的女人。安德森在书中用成人的口气评论了这个故事,指出这位老妇人的死绝不是偶然的,而是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农妇们生活的象征和典型。他不仅仅是要描述这一孤立的事件,而是在讲述所有乡村和小镇里都司空见惯的这类普通农妇的生活。在小说结束时,他阐述了整个故事的内涵:“那个死去的女人生来注定就是喂养动物的人……她养活奶牛、鸡、猪、马、狗,还有人……死的那天夜里她正急匆匆地往家赶,身上背负着喂养动物的食粮。”她用自己的一切去服侍别人,却没有得到养份来滋养自己的灵魂。死亡仿佛使她变成了一尊雕塑,象征着理想化的极致美和魔幻般的精神升华。

故事似乎在一幅静止不动的画面中结束――那位女人苍老而疲倦,然而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年轻,她静静地躺在雪地里。狗正围着她神秘地奔跑,象征着所有依赖她喂养的活着的生灵。“在空旷地上,在披上白雪的树下,在苍冷的月光下,它们(格雷姆斯太太的狗)组成了一幅奇怪的画面:在一个圆圈里它们无声无息地跑着,爪子拍打着柔软的积雪。静悄悄地,它们在那圆圈里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着……”这是一种神秘的情景,几只狗为什么会绕着一个圆圈跑?是不是为老太太临死前举行的某种死亡的仪式?“我只记得在森林里的那幅情景:大人们都在周围站着,那具的像少女般的尸体,脸埋在雪里;雪地上有狗群跑出来的痕迹;头上那寒冷晴朗的夜空,片片的白云从树林中空旷地上空飞驰而过。”这些描写为格雷姆斯太太的死涂上了一层神秘与美的色彩。在这里,狗成了唯一的“亲人”,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表达了对主人的挽留。就在这时,作者走了出来,不惜充当狗,诉说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话:“现在我们不再是狼了。我们是狗,人们的仆役。活着吧,人们哪!人死了我们就又变成狼了。”人类把她变成牲畜,牲畜却把她看作人――多么讽刺啊!又经过了很多年,“我”终于理解了老妇人的死的意义和根源。作者在不断地暗示和明示读者,老妇人的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悲剧,而是社会把人变成牲畜之后才置她于死的。人类无法自救,难道人类要把希望寄托在狗的哀嚎声中吗?至此,故事的真正“寓意”得以展现出来:The whole thing, the story of the old woman's death, was to me as I grew older like music heard from far off. The notes had to be picked up slowly one at a time. Something had to be understood...A thing so complete has its own beauty. I shall not try to emphasize the point. I am only explaining why I was dissatisfied then and have been ever since. I speak of that only that you may understand why I have been impelled to try to tell the simple story over again. (Anderson, “Death in the Woods.”)

《林中之死》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将看到、听到的关于这个老妇人的生死经过如实地记录了下来。故事的人物语言简明、质朴;故事的情节神秘而又富于魔力。安德森清新、流畅、梦幻般的艺术形式与本故事深邃、充满意蕴美的寓意和谐统一,能够唤起读者的感觉、想象,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中得到启示,对生命做更深一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2]Anderson,Sherwood.Letters of Sherwood Anderson [M].Ed.Howard Mumford Artistic Dimensions of Sherwood Anderson's "Death in the Woods" [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67(4).387

[3]Wright,Austin McGiffert.The American Short Story in the Twenties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rgo Press,1961.263

[4]封一函:《安德森的〈林中之死〉的元小说特征》,《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5。

姚晓鸣:河南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外语系。

上一篇:泉坑“鱼”事 下一篇:“结构”概念的内在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