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效节水农业转型

时间:2022-08-06 04:35:33

向高效节水农业转型

吴忠市红寺堡区虽然位于宁夏中部川区,可供耕种的面积并不小,但是,由于这里干旱缺水,传统的农业种植投入高、产出低,探索发展一条既节水又高产出的农业发展之路成为红寺堡人这些年的头等大事。

葡萄架起来的新生活

“我们这里的葡萄可以跟法国波尔多相媲美。”一提到葡萄,位于红寺堡区中圈塘村的每个人几乎都成了专家,以往连波尔多在哪里都不知道的村民,现在提起波尔多和红寺堡的葡萄,能比较得头头是道。

作为中圈塘村的支部书记,杨国文同时也是村里的葡萄种植大户。2012年,他家种了24亩葡萄,收入20多万元。而10多年前,杨国文从罗山脚下的山区搬到红寺堡时,和其他村民一样,全家靠种植玉米为生,辛苦一年也就赚几千元,很多村民的温饱问题甚至不能解决。

“以前葡萄伤人,现在甜人。”杨国文说,由于种植葡萄的前三年没有任何收益,2007年刚开始推广葡萄种植时,杨国文没少被村民追着攻击,现在,他还是会被村民追,只不过,是追着他要葡萄苗。

“其实不能怪村民有抵触情绪。当时,别说种葡萄,能吃到葡萄的人都吃的很少。”杨国文说。葡萄种植在当地是新事物,政府为了推广葡萄种植没少下功夫,对农户发展酿酒葡萄每亩补助100元,发展鲜食葡萄每亩补助150元;政府免费开沟,免费提供种苗及立柱、架丝,免费开展技术培训。算下来,种植一亩葡萄的前期投入约2700元,其中政府补贴资金超过1700元,占到总投入的65%。与此同时,政府还引导宁夏科冕实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宁夏分公司等与农户签订销售合同,打消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现在的中圈塘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基地,村里所有的土地均种植葡萄,总面积近万亩。一户家庭少则种植七八亩,多则三四十亩,2012年,全村的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年。

乔文生不仅是中圈塘村的葡萄种植户,也是红寺堡区林业局的“技术干部”。作为“土专家”,他不仅要管好自己家的十多亩葡萄,还要负责村里子甚至是全区的葡萄种植。“去年全区很多地方种植的葡萄都受了灾,唯有红寺堡预防得好得以幸免。”提起他在技术方面的“成就”,他津津乐道。根据他们的测算,如果种植传统的玉米,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每亩地每次的灌溉量超过600方,而葡萄种植采用的是沟灌法,一亩地用水量不到400方,节水近一半。但是,一亩玉米除去成本之后的收益只有七八百元,而一亩葡萄的纯收益超过7000元,是玉米的10倍。

乔文生从种植葡萄的那天起,就每天坚持写日志记录葡萄的生长,几年下来,日记本攒了四五本,被区里来的搞研究的“洋专家”拿去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他重点培养了村里的30个多技术骨干,分片包干,负责不同片区的技术维护。政府还为他们组织到其他地方去参观取经。但是,大规模的种植葡萄也会遇到瓶颈。“种植葡萄的科技含量不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每天七八十元的收入对于年轻人来说太辛苦,他们都不愿意干,宁可出去打工。”乔文生说,同时,在种植葡萄的过程中,现在的种植户更多地追求产量而不是品质,但是,随着将来市场对葡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压产量提品质,则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他希望政府能提前引导种植户来做好转变。

截至2012年底,红寺堡区的葡萄种植已经超过11万亩,其中企业投资种植超过3万亩。全区已经有6家葡萄酒生产企业进驻,对酿酒葡萄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从数量到品质的提升也必将很快展开。

温棚里的效益

在红寺堡区联众种子有限公司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温棚里,来自山东寿光的张西汉正在教他的“徒弟”打理棚里的水果。他来红寺堡已经快四年,是红寺堡区科技局从农业大省山东特聘来的专家。跟他一起来到红寺堡的,还有寿光农业专家协会的其他几位技术人员。

联众农业示范基地共有165座日光温室,其中大部分都是水果棚,少数是蔬菜。在张西汉负责管理的20多个温棚中,种植了果桑、葡萄、毛桃、樱桃、火龙果等多种水果,很多都是热带品种,在宁夏这个西北内陆难得一见。

联众的传统业务是种子流通。近些年,从宁夏自治区政府到红寺堡区当地政府都在提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公司总经理王生贵从中看到了机遇:“我觉得这是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又有政策推动,因此就果断进入了设施农业这一领域。”公司的基地目前有近1000亩,是宁夏自治区首批挂牌的40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之一。目前,基地已经累计投入资金约2700万元。

目前,基地的水果和蔬菜已经产生了效益,由于这里的水和土质都没有任何污染,又大量使用有机肥,再加上光照时间长、操作标准化,这里生产的水果受到银川高端市场的欢迎。“我们的葡萄每斤不低于10元,但是消费者都很喜欢。”王生贵说,“只有定位在高端市场,才能把高效农业的价值体现出来。”除了品质,基地的技术人员还通过控制水果上市的时间来错开高峰,从而做到更高的受益。目前,基地的产品已经申报到农业部,很快就会拿到绿色产品认证,这对他们将来的市场推广更加有力。王生贵希望把他们的目标市场将来能更加广阔,但是目前的产量仅银川市场就供不应求。

由于温棚采用滴灌的方式,比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要节水大约50%,这在严重缺水的红寺堡地区相当可贵。“我们带头走在前面,老百姓看到我们成功了,下一步就可以在农户中推广了。”王生贵介绍说。

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生态移民培训部”,已经做完了六七期培训,免费农户开放,“这是我们在尽企业的社会责任”。

基地在当地雇佣了40多名农民,帮助打理温棚里的水果和蔬菜。“他们这些人将来自己都可以搞设施农业,技术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张西汉说。同时,这里还是中科院、农科院等研究机构的试验基地,可以让优良品质更快地对接市场。

在红寺堡区,像联众这样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共有五个,目前,已经建成千亩精品大拱棚示范点7个、千亩小拱棚示范点5个,累计设施农业发展面积超过10万亩。

传统养殖业走向规模化

红寺堡区的20万移民都来自宁夏的南部山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在移到川区之前,大多数农户在种粮靠天吃饭之余,都以饲养牛羊等牲畜作为经济来源。

来到川区的农民不仅要学会经营灌溉农业,发展养殖业也是红寺堡区的一个方向。目前,红寺堡区已经建成红崖、龙泉、城东等7个养殖园区和壹加壹、兴俊等8个规模养殖场,新增肉牛超过4万头,饲养量达到10万头;肉羊产业以天源良种繁育中心为核心,饲养量达到32万只。

壹加壹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规模化的肉牛养殖场,已经开始带动周边的农户加入到养殖产业中来。公司副总经理王东介绍说,目前,周围的养殖户只有七八千户,养殖条件也不如在山区好。因此,为了消化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并带动老人和妇女等闲散劳动力就业,当地农牧部门也希望能把养殖业做大做强。壹加壹在2005年年底挂牌成立,2007年被评为吴忠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当年实现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王东说,公司未来会走“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农户只需要准备一间牛棚和一个劳动力,公司为其提供架子牛,提供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肉牛。“到时候公司变成农户的市场,农户不需要承担任何市场风险。”王东说。根据他的测算,每个牛棚可以养10多头牛,每头牛养三个月可以赚1500元左右,农户每年可以养三茬,每年的收入可以在5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壹加壹开始向种植业发展,目前已经开辟了1万亩的种植基地,种植甘草、洋芋、黄花菜等品种,将进一步带动当地移民的就业安置。

在移民安置村,鼓励农户开始发展养殖业也成为当地政府的一个思路。弘德新村移民工作组组长兼临时党支部第一书记田涛介绍说,村里今年规划了1200亩的养殖基地,引导愿意从事养殖业的农户集中到一起来发展养殖。村里还准备了200万元的互助资金,还可以为农户提供贴息贷款。从固原市原州区搬到弘德新村的海殿鹏对此非常期待,在“老家”,他养了四五头牛,还有三四十只羊,刚搬过来两个月的他一直闲在家里,村里将来的养殖基地让他又找到了用武之地。

上一篇:读书与做官 下一篇:一善何以解千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