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行为分析

时间:2022-08-06 04:18:13

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行为分析

摘要:案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是途径,学是目的,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内因的作用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求学生有更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参与其中,包括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掌握一定的案例材料阅读方法、参与案例的讨论等,最终才能达到其应有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生行为;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6-0113-05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传统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如教师可以全程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可以系统传授科学知识,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21世纪所需人才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高校教学应利用自身培养学生特殊环境――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西方的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设计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是内因。由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应牵着学生鼻子走,而应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行为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案例教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

案例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特殊的要求,尤其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高度的参与度。一般来说,在案例教学中,主要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进来,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在案例所描述的情境中,充分体验案例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亲历真实事件或场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虽然有时可能为了某种需要而虚拟一些情节,但基本事实都是真实的,并且在案例描述中一般都不加入编者的评论和分析,由于案例的客观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案例教学不会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社会组织在干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决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而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缺陷。

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巧,灵活处理不同的案例问题。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比一般的举例内涵丰富,案例的分析、理解过程也较为复杂,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案例教学的答案或结论是多元性的,事实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由于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案例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上来看待问题。

可以说案例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分析案例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行为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加速发展,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任何教师都无法在大学教育期间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不应该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目标。大学教育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案例具有提供知识的功能,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分析可以通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揭示隐含在案例中的学科思想,寻求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虽然案例学习者面对的是已发生的人和事,但案例教学时还是将学生置于案例涉及的组织中,让其成为当事人而不是局外人,要求学习者应直接把自己当作主管者。

案例教学则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重点培养学习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特定的工作情景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重要教学形式。

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除了粉笔、黑板以外,只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这类视听媒体;这类媒体尽管也能做到图文声并茂,但缺乏交互性,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只能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一直是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老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流,而且还存在着老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也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一直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会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材不同。传统教学法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对特定管理情景和实际经济生活过程的描述。在哈佛大学各个学院的案例库中,汇集着历史的和现实的、国内的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的和发展中国家的各种案例。学生通过对几十个、上百个、几百个案例进行分析,从成功案例中学习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从困境案例中学习摆脱困境,从危机案例中学习处理危机,虽然这些仍是一种“纸上谈兵”,但却可以从中悟出几条“兵法之道”,为以后自己处理类似案件时提供了“参照系数”。这既是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案例教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魅力所在。

2、授课方式不同。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法是教

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学习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做到“思想共享”,求同存异。案例教学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辩和推理过程。

3、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不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只要教材熟悉,教案确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述通达,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如果再能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就是一个好教师,在这里,双向交流可有可无,极而言之,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真正弄清楚什么是真正困扰决策者、经营者和理论家的问题。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案例教学中,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约束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不断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4、学生的角色和责任不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只要带一双耳朵和眼睛即可,嘴巴和脑子似乎都可以不要;在这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在这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可以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案例教学把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费用成本的“社会实践”。它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成果。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优劣,而且也可以懂得推广案例教学法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当然,这样比较决不意味着对课堂讲授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在一切教学中都要推广案例教学法。

三、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内因的作用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居主体地位的学生如何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认为,作为案例教学主体――学生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首先思想认识上应予以充分重视

要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教师与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价值与独特性。学生和教师一样,首先必须转变自己的知识观,要为案例教学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要转变对自身角色、责任的期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是课程知识的传递者和解释者,学生仅是教学过程的旁观者,对教学过程如何进行没有什么发言权,他们只是负责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客观知识。案例教学肯定教师与学生是境域性知识的创造者和构建者,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他们是一个模拟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中的决策者和行动者,必须对案例做出成熟的思考和透彻分析,而不是一味的听从教师的指令。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学生必须随时准备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同时不断反思与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判断。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是接受和倾听教师传递的客观知识,而是与他们一起认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师生们一起探讨和构建自己的境域性知识。

2、其次要掌握阅读案例材料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虽然阅读案例材料并没有唯一的、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方法,但根据国外案例教学的经验,下列六步骤作为一般方法对多数人是适用的,它们分别是大致浏览案例、阅读案例并归纳事实、确定案例问题、产生备择方案、分析评价备择方案及形成行动计划,此六步骤组成了学生分析案例时的基本流程。

(1)大致浏览案例

学生拿到案例之后,首先应对案例类型、难度、结构以及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为进一步的阅读与分析提供方向上的指导。所以,学生应尽可能快地浏览案例,关注如下信息:

案例的标题。许多案例是分为几个部分叙述的,它们或以时间为序,或以情景、人物的转化为序,因此每一部分的标题不仅提示了该部分的大致内容,而且反映了整个案例的框架结构。对标题加以注意,不仅可以大大加快浏览的速度,而且还使学生对案例结构是否合理、材料是否充足等有粗略估计。

开头和结尾。案例中隐含的问题经常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因此学生应快速扫描开头与结尾以尽可能多的获得相关信息。

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信息。学生应了解:这是个关于什么的案例?案例的类型是什么?我拥有多少与分析案例有关的信息,案例中的决策者是谁?他们所处的地位、拥有的权利以及承担的责任是什么?他们急需处理的事件是什么?

附录、思考题及其他材料。附录中提供了案例的许多补充材料,思考题也为学生分析与理解案例提供了启示,这些相关信息都是学生在浏览案例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

(2)阅读案例并归纳事实

在浏览了案例之后,学生对案例内容初步形成了一个印象,下一步就应该认真阅读案例,弄懂其中涉及的事实与细节,在阅读时需要画出关键事实,并在空白处作一些简单的批注,了解每一部分的详细信息。在搜集事实中,要注意个人观点、意见和一些假设与客观事实区分开来,若案例中提供的事实对解决问题缺乏必要的支持,可在案例外的资料中获得部分信息。若仍不能满足决策需要,就必须做一些假设,但是应注意,在准备相关报告时,应把假设与事实区分,并应明确标明。在读完全部内容之后,还应该回过头来再读一遍案例,挑出那些直接影响决策的重要细节认真地阅读和分析。

(3)确定案例问题

界定和表述暗里包含的问题,无疑是案例分析中学生应该完成的首要任务。案例分析常常要求分析者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假设自己为此案例中决策者,处在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中会关注什么,会做出什么决

策。这样,案例中的问题就不再是作为抽象的话题去对待,而是作为萦绕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难以解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必须谨慎处理。

(4)产生备择方案

当明确了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下一步就是分辨出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应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其根源,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于解决方案的提出,学生应大胆设想,勇于创造,每种方案的实施步骤的说明应该详尽严谨,同时在方案中应简明扼要地列出它的优缺点,实施后的效果及可能具有的风险。

(5)分析与评价备择方案

在对多种备择方案做出选择之前,学生应对每一种方案进行充分分析,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权衡与比较这些方案,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较为满意的决策。

(6)形成行动计划

在从多个备择方案中做出选择之后,下一步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一个优秀的问题解决方案的不适当的执行也许会使整个方案功亏一篑,因此要重视对行动方案的分析。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关注一些具体的行为,考虑这些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避免那些消极影响。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必须具体且明确,其中要决定谁去做什么,在哪里做,什么时间及什么地点做以及如何做等事项。

3、另外还要积极参与案例讨论的每一个环节

案例讨论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中的学习也主要依赖于学生个人的投入,只有个体投入了,才能掌握知识与技能,所以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这样参与应是积极有效的参与,而不是无效的参与,无效的参与就是虽然学生也积极参加讨论,但讨论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简单地重复案例中的事实;重复他人的意见;无理由的赞同;不切实际的假定;提出一些不当的问题;使讨论偏离预定的轨道;垄断讨论等等。要实现有效地参与,学生在讨论中就要讲究一些个人参与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上的投入。在课前准备和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会对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并有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有些学生可能作了笔记,在全班讨论时,学生要随时注意自己所做的笔记,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提的根本性问题上,并及时补充未曾注意到的见解。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应与其他同学的发言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使想要发言的同学的表达清晰、准确,还可使学生的认识始终保持在一定轨道上。学生要耐心等待别人发言中谈到的问题和自己想要谈的问题密切相关时再发言,而不要匆忙就打断别人的发言,这样学生在参与讨论时,既可以做到充分表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又能做到维护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敢于与别人争辩,但在发言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有理,有节,有据,逻辑清晰,语言准确,言简意赅。

(2)有效的倾听。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不注意听别人的发言,只是等着轮到自己发言或忙于思考自己的发言,这就容易造成自己发言时对别人的意见和观点的简单重复,这既影响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影响到自己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所以,学生在讨论中应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从他人的见解中比较出自己的思路与见解,找出长处与存在的不足,以便从中综合出更加完美的结果。

(3)记笔记。案例讨论之后,学生都会对案例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中适当地做些笔记可使学生保持对所讨论的问题的注意力,有效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还可为以后的反思和总结提供有益的线索和思考。记笔记是重要的,但是在记笔记时要简明扼要,不能影响参与讨论。

(4)案例讨论的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这也是案例学习的内容之一。学生要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发言准备、案例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是否理解了案例的全部内容,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案例准备,从这个案例中学习到了什么。学生对个人发言准备和案例讨论的总结要包括自己的准备是否充分,在小组及班级讨论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提出了一些别人没有注意到的观点、想法,在解决问题的决策方面学到了什么,是否有过多的无效参与等等。每个学生都应对案例讨论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必要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案例的认识程度,有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文字阐述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实案例教学的答案本身是开放性的。同一个问题往往可以用多种策略解决。好的案例总是留出很大的争论余地,引出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案例解决方案的多样性,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许多案例来说,只有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交流,才能形成某些共识性的结论。这些结论不是终止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而是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21世纪创新人才。

责任编校:植 予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公益拆迁法律制度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论新形势下财经类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