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论文

时间:2022-08-06 01:59:31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论文

一、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

学区是具有地理属性和教育属性的概念。从地理属性来讲,它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以及商业网点,是学生课外休息、生活、学习、交往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从教育属性来讲,学区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学校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就是要把学生管理从班级前移到学区,把学区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阵地。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工作机制。一些高校尝试在党委下设校学区党工委,由学校学工部门及各学区负责人组成。学区党工委是学区的领导决策机构,主要包括制定学区的工作章程及发展规划,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协调学区和学院工作。各学区设立党总支,下设党支部,主要负责本学区的学生党建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区是独立的与学院平行的实体行政机构,设主任、副主任、组织员等领导岗位;下设负责学生党团建设、心理与资助发展、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等科室。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职责分工。为了进一步厘清学区与学院的学生工作职责,应始终把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原则,把与学业就业等有关的教育管理划归学院,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日常事务等划归学区,二者有效衔接,共同承担起育人的重要职责。学区主要负责学区内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包括学生党团建设、学区公寓文化建设、学区学生评奖评优、军训与国防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宿舍管理与服务,以及参与学院牵头的学生活动等工作。学院主要负责教工和研究生的党建、本专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科竞赛、班主任队伍、学风建设、教学区学生思想动态,以及以学院为单位的大型学生活动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工作理念在于倡导以学生为本,以科学、优质和专业化的指导、服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以服务引导的发展理念,注重教育管理功能向引导服务功能转化;学区与学院实行二级平行管理、条块结合的运行模式,打破学院与学区、后勤之间的界限,使学习的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体化。

二、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动力

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管理者运用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特别是高校教学改革后,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学校———学院———班级管理模式无法将教育的触角全面延伸,难以及时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工作。随着高校实现后勤社会化,后勤部门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又使学生与班级、学院、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生活区的教育管理处于“真空状态”。此外,生活区的多头管理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需要。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他们不仅需要学到专业知识,还需要来自心理调适、学习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协助与指导,需要更加周到和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他们多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成才欲望非常强烈。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压力,使他们自我成才的自主意识愈发强烈。高校学生生活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职能,这就要求高校在公寓区搭建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质平台。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是解决现行管理瓶颈的实际需要。当下,学生公寓区无论是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在硬件设施方面,学生公寓区的场所、设施不足,第二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在软件建设方面,公寓区的管理队伍不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薄弱,存在着重管理而轻育人的现象。特别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党组织都建在专业院系,在学生生活区缺少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和有效载体。另外,生活区还存在多头管理、缺乏衔接和有效沟通、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程度不高等问题。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探索学生管理新模式的发展需要。近年来,不少高校对学生公寓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以西安交大为代表的书院制,在学生生活社区完成第一课堂外的所有活动,其必备条件是完全学分制,这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很难实现。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代表的社区制(自管会制),主要是将学生管理服务功能部分迁入学生生活园区,借助学生自组织,完成思政引领物业的功能,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以广东部分高校为代表的延伸制,主要是加强公寓区文化建设,但无法充分发挥新形势下的管理育人功能。显然,以拓展学生工作阵地,实现学生工作重心平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主导的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一项新的实践。

三、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学区制改革是管理客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其具有“以人为本”的内涵,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地位,注重对管理者人本管理思想的塑造。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求组织及其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管理客体各种个性化的本意、特长、潜能及其发展目标,在认真分析管理对象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给个性发展需求以针对性的满足。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高成就需求的群体,也是更多地渴望成功的群体。国内外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对管理客体全面发展的尊重与激励,是今天高等教育的大趋势。简言之,激励学生发展,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本体性任务。在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中,人本管理的基础是情感管理;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是服务学生;人本管理的重要标志是自主管理;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人文教育。多元治理理论主张强化层级节制,权责界限清晰。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多元治理的角度是多元的,治理手段是复合的。多元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实现了管理的双赢。高校学生管理要尊重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诉求,这就要求学生管理体制必须符合学生多元化的利益要求。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在保留原有的以“校—院—班”为组织体系的学生管理系统的同时,可在公寓区构建另外一个系统,即形成“学区—学生组织—学生”的管理系统。多元治理理论认为,学校管理机构不是唯一的管理中心,各学生自组织、志愿性组织等同样是合法权利的来源。同时,强调管理与学生主体的互动,模糊各行政部门与学生自组织之间的界限,并重视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强调管理在规则、政策等方面的制定与维护。此外,注重在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一个合作的网络,来承担各项学生管理事务。布鲁纳认为,教育应当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学生处理事情和操作的各种技能方面。我国的教育学者以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对发展领域的划分作为内在逻辑,以时代和社会需要为领域设计的标准,把教育目标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健康个性”四个领域。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就是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重构。学院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学生的“学业”,即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区的教育目标是学生的“全面素养”,即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健康人格个性”。学院和学区教育目标的合理区分,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思考

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还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如何以此解决高校在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国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是建立在传统的学校—学院—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各院系依然设立学生管理的组织机构,履行着相应的工作职责。国内部分高校探索的延伸制、社区制、书院制是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超越式回归。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究竟对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有何影响,是完全取代还是有效补充,这需要我们通过对学区制进行改革作出理性选择。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核心是要解决学校、学院、学区、教师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高效互动两大难题,它关系到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能否成功及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校的功能是实现人才培养,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核心体现的是“人”的培养,改革主体是学生。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将学区制改革作为人才培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学区制改革理解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确立人的全面发展为学区制改革设计的逻辑起点。要协调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制定各类主体的工作目标和确定各自应承担的具体工作。学院承担着教学的具体实施工作,要做好学生的专业培养,也要做好专业教师在学区管理的引导和渗透。学区既是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平台,也是检验改革效果的主要场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还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教师是教育者,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实践指导,都需要教师发挥主体性。能否做好队伍保障、制度构建、政策保障和环境保障,是学区制学生管理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学校以及职能部门往往具有绝对的权威,采取的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所有的制度和保障都是自上而下的。在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

因此,学区的制度和保障必须把握多元和全员参与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和结构布局。一是制定管理机制。如制定学区党工委工作协调会议机制、学区学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度、教师育人工作办法、导师制工作办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大学生党建制度等。二是制定培育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职前和职中培训体系,促进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三是制定选聘及评价机制。选聘机制建设包括严格选聘条件和选聘程序,规范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学位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评价机制建设,考察学生管理人员指导和服务职责的实际效果。四是制定学生自治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区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把管理要求作为学生自我实现的目标,提高管理效率,形成独特的校园管理文化,让学生自组织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与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逐步完善管理模式,使之成为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

作者:熊琳 单位:温州大学

上一篇:我国管理会计论文 下一篇:专业教师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