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的敏锐性

时间:2022-08-05 12:42:4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的敏锐性;培养方法

研究表明,要学好语文,必须具备两种敏感:一是对人生事物的敏感,二是对语言的敏感。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一旦学生有了对语言的敏感,他们就能在社会生活中去敏锐地观察生活,洞察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的表面现象和生活的广泛联系中,理解生活的深刻底蕴;一旦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敏感,他们就会在语言阅读中,以有效的方法把语言中的生活现象展示在自己眼前,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更真切、更深刻地感受语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语感敏锐性的培养。

一、在推理验证中培养敏锐的预期力

对事物敏锐的预期力,是一个人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充分反映。随着生活积累的不断增加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预期能力会不断增强。在阅读教学中,须围绕教学目标,把握知识要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让他们对语言内容进行推理预测,以培养学生敏锐的预期能力。要培养学生敏锐的预期能力,不仅要引导学生大胆“预期”,还要重视对预期结果的处理,让学生在预期后,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发现预期的成功,享受预期的快乐;发现预期的不足,探究内在的原因,从而发挥语言“预期”在阅读理解、思维训练、人格完善中的作用。

二、在速读中培养敏锐的直觉力

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仔细了解,但合理选择、为我所用却是必要的。而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能从诸多复杂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加以运用。可见,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直觉能力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可让学生速读一篇文章,或者让学生听读一篇文章,要学生尽快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提出主要问题;可让学生欣赏一幅画儿,或让学生观看一段影视,要他们说出主要内容,指出画面主要景点。这样引导,对于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增加课堂阅读容量,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是颇为有效的。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就能形成快速阅读、把握精要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能从众多的社会信息中,迅速提取,准确选择,即时储存,灵活运用。

三、在情境引入中培养敏锐的理解力

语言文字一旦成了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就不仅具有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具有蕴涵于语言形象中的意思,还具有蕴涵于语言形象中的情感。准确快速地领悟语言者的心声,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为此,在阅读教学中,须捕捉教材中“言在此,意在彼”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分析探究,朗读感悟,从而让学生敏锐地感悟到语言的真正内涵,以逐步形成“听话听音”的能力。如阅读《草原》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具体感受草原的景和事的基础上这样引导: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来到草原,看到了草原上的景,经历了草原上的事,你会说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草原的景是多么美丽,草原的人是多么热情。”有的说:“草原的景是美的,草原上的人是更美的。”有的说:“看了草原的景色,见到了草原的人民,我真是激动万分,我为我国有这样美丽的草原而高兴,我为草原有这样热情的主人而自豪。”……这就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透视出了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情感,明白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他们真切感悟到:课文中写事、写景的语言不是与己无关的符号,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汇合了自我情感的心灵音符。这样,语言文字便成了学生精神活动中有活性的细胞了。

四、在易位剖析中培养敏锐的比较力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指导学生阅读和表达时,每遇一词,每用一词,都引导学生联系与之相近的一串词,并辨别它们语音的强弱、范围的广狭、程度的深浅、色彩的浓淡,从语言的微妙变化中体察情思的微妙变化,由语言的细微差异区分意义的细微差异,由情思的微妙变化推敲语言的微妙变化,由意义的 细微诧异区别语言的细微差异,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请看《雨中》的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写过路人帮助姑娘的内容,想一想写了哪些人?各用什么词来写的?你认为这些词用得怎么样?为什么?

(生自读体会、同桌讨论)

生:写了小伙子、老爷爷和过路的人。写小伙子用“笑了、跳下、捡”,写老爷爷用“走下、捡”。

师:找到近义词了吗?能不能对调位置呢?为什么?

生:近义词是“跳下”、“走下”、“走来”,位置不能对调。写小伙子用“跳下”,从年龄看,一个是小伙子,一个是老爷爷;从汽车看,一个在卡车驾驶室里,要下车必须跳,而小伙子年轻,也能够跳。一个是小轿车,要下车只需走,而老爷爷年纪大也必须走。而行人较多,他们各有各的走法,一个“走”字都能包含进去。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我们读文章要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写文章要注意精心选用词语。

“跳下”、“走下”、“走来”一组近义词,为什么不仅在同一篇文章中运用,而且是在描述相关联的情境之中运用呢?对这些如果不引导学生去推敲、去体悟,那学生就难以领悟到语言本身的奥妙,更难以感受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难以深切感受语言的美。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跳下”、“走下”、“走来”的位置能否互换的推敲,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了词语对当时情境的准确叙述,对人物情感的准确表达,对自我情感的准确表达。同时,还使学生明白,作者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的情境,准确展示人物内心,准确表达自我情感。(编辑/穆杨)

上一篇: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谈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秘书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