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中蕴藏的教育学思想

时间:2022-08-05 10:56:19

浅谈《道德经》中蕴藏的教育学思想

摘 要: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经典,它的思想要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自然、无为、道,通俗地讲就是无为顺应自然。作为一名教师,闲暇时读《道德经》主要有以下感悟: 教育要行"不言之教",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教育,它是依循人性之本而教,依循人性之本而育,即"无为而教";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学生更是如此,要"常与善人"赏识教育。

关键词:不言之教;无为而教;赏识教育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著《道德经》也是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经典。虽然250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老子的思想仍在延续。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道德经》的思想要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自然、无为、道,通俗地讲就是无为顺应自然。作为一名教师,闲暇时读《道德经》主要有以下感悟:

一、教育要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2章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对圣人之教的经典表达。可惜道家这一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只是被当做"言传不如身教"的另类脚本,而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它表征的是"无为"之教、"自然"之教,倡导的是自觉、自悟、自化的教学方法。尽管人们的教育活动千差万别,教学手段五花八门,但"不言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所谓"不言之教"并不是真的不言,而是言应合乎自然原则,要言的少、言的精。因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43章)。一个最好的教育者一定是个"善言"、"善行"的人。他的言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有形教育活动,并升华到了一种"知者不言"的境界,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终目的。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教育,它是依循人性之本而教,依循人性之本而育,即"无为而教"。就是施教者不擅自妄为,采取不妄自干涉之道,能够使学生依循其朴素自然、真率无伪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展现自我,自然而然地成就自我。

教师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要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常与善人"赏识教育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第49章)。这不是无原则的纵容恶人,而是因为善于不善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一味的指责不善,则无助于把不善转化为善,只有以包容万物的胸怀去善待不善,甚至以德报怨,才有可能是不善者向善。

想到一则小故事: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学生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第27章)。无论学生素质高低成绩好坏出身贵贱,老师都应平等对待,在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老师眼里,没有任何学生是一无是处的,没有任何学生是无可救药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使他们各适其性、各尽其才。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区区五千余字却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它博大精深,包藏宇宙,几千年来流传于世,给人以无穷的启发和教诲。我们老师不仅需要多读,更需要多思考,把《道德经》中蕴含的做人做事及管理经验用于工作中去,净化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修养,开启我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2]周广宇.《道德经》品读[M].朝华出版社,2010:1.

[3]崔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28.

作者简介:董秀玲,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任职于郑州工业贸易学校;白艳娟,毕业于长安大学,现任职于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上一篇:浅阅读时代报纸版面设计艺术 下一篇:浅析房地产市场与房地产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