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多元角色

时间:2022-08-05 03:25:45

语文教师的多元角色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全面的实施,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断有人提出新的观点。按照客观辩证的原则来看,我以为众多说法和评价各有道理,又不能一言而统天下,综合起来说,教师——特别语文学科的教师,应该是个多元的角色,在语文课堂和教学过程中应起着多种作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角色 示范者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基础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这一角色,在目前似乎很不合时宜,甚至有谁再敢这样提,马上遭到一堆攻击,这一说法的确是够古老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发展了,便去否定曾经的真理,正是因其古老,流传至今足见其颠扑不破,例如我们教给学生“一”这个字的读法、意思和用法,这就需要以教师活动为主,泛读、领读、解说、造句举例等。教师就是教学的主人,在这里这时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抑或有人会说:我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动手查字典、词典,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请问:一个连最简单的汉字都不认识的孩童凭什么能力去查字典?再退一步说,即使能查,查字典的能力又岂是天生自通的吗?所以说,在学习一项新知识的起始,教师必然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不过这种角色随着教学的深入发展和学生知识的丰富而渐呈淡化趋势,曾经听同事一节作文课,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议论文要素,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使用等。将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得非常明确,但是当学生自选范文阅读加深感知体会时,有个学生向老师提问:“玉汝于成”是什么意思?同事很潇洒地告诉学生自己想办法动手解决,没想到那学生又说:“我已经查过班内所有的工具书,根本找不到”。查过所有的工具书,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是个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他有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这又说明他为了这一个词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是能准确告诉学生,什么是“玉汝于成”该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可惜,我的同事太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也想多授之以“渔”,又补了一句:回家继续查!那一刻我分明看到好多学生一脸的困惑。将问题留给学生是正确的,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不知那位学生为了这个词语又要花费多少精力,如果再弄不明白,该会怎么想,怎么看老师。

2、解读文本的示范者

随学生知识的提高,教师的主体作用越来越不明显,这是教学的健康发展,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指示示范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影响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即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又不能“退隐江湖”,让学生自由“独霸课堂舞台”,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好指导示范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读、诵、理解、鉴赏、研究探讨、作文、口语交际、人格品质等多方面做出表率,示以学生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步骤;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才能收到更快、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读课文,教师应为其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技巧、要领;学生背诵,教师应以准确熟练的背诵给学生以目标和鼓舞;学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这需要老师引导梳理,概括成完整、正确的认识;学生百思不解,欲罢不能、难以逾越时,教师应生动、流畅地讲述,让学生豁然开朗。要想让学生学会批注评点,教师就要对所教文章或学生作出示范性的批注评点,教师用直接的指导给出批注的角度和方法,让学生顺着示范这根“绳”走下去。例如评点《藤野先生》“我拿下来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示范:是受宠若惊,是心存感激,与前文相比,作者何其感动。不安是自责,不安更是激动,不安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怀念,我的不安尽显先生的崇高!

评点“……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示范“是自豪,亦有悲酸,是感激先生,也是回应上文,还是下文伏笔。”

有了这样的例子,学生方有样可依,在“依葫芦画瓢”的过程中渐渐就能把握要领画出像模像样的“葫芦”来。

鉴赏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解读文本的要点,也是考试中的命题热点,教师解读评析文章时就要用具体的例子指出“描写特点”一般指什么,其作用应从哪些角度考虑分析,鉴赏的语言应怎样组织,有什么风格或是“模式”等等,使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中感到赏析文本、感知文本不是空泛的,而是有很具体的方法的。例如赏析《白毛女》中第二场开头的舞台提示,示范:此处用细节描写方法,取典型代表器物、动作、神态,显示人物身份,暗示其剥削本质;细节描写有动有静,有形有声,有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幸福”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与前文对比深刻揭示出剧作的矛盾冲突实质。

但是目前的教改似乎有点左了,学生不但是主体,几乎成了主宰,教师几乎不涉足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读,让学生背。理解分析,就是把“教参”转述给学生;随便确立个专题就让学生讨论,一阵七嘴八舌就结束了事;鉴赏诗文,只拿“专家”的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理解;写个题目就让学生做文,未了只写几句“官话”般的批语;什么问题都由学生回答,甚至把学生的提问还转嫁给学生,不管回答怎样,一律“很好”“座下”,不少教师在学生似是而非的发言后,不做明确的小结就结束发言,结果是问题不了了之,课学完了,讨论结束了,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鉴于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示范作用必须“旧事重提”。

3、教材文本和“课标”的知情者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是实现教学目的主要载体。所以说那种淡化教材文本,一味追求“拓展创新”的教师想实现教学目的,必然会事倍而功半。当然传统的“教教材”更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思路,我认为“用教材教”,才是一种较为理性、成熟的教学思路。

“文本”大可不必理解为“范本”。虽然教材文本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它的内容绝对不等值对应于教学内容。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应还包括除了文本以外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自活动和互动。尤其是最新的教材,版本多,选文广,赏析评价更是百家百言,我们当教师的不必——也不能把文本当做范本而僵化于其中。

熟知课程标准,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关于这一点,每年各地举行的“新课程培训”是较为详尽的阐述。这里本人只强调一点,我们的课程标准是要求我们三维度(中西文化的和谐,过程性与方法性的和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合谐)解读使用教材,多元化解读使用教材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当是多元化的,不可能以一种角色就涵盖其全部作用。

上一篇:小学语文试题特点及试题分析 下一篇:深圳市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