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安全养殖行为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8-04 10:40:16

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安全养殖行为的影响分析

摘要:利用内蒙古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安全养殖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散养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对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影响系数为负,散养模式对挤奶安全行为的影响系数也为负。奶牛养殖场模式和奶联社模式在规范奶农行为、保障奶源质量安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关键词:奶农;质量安全;生产组织模式;二元离散选择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738-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原料奶产量增长较快。伴随奶业高速发展的是我国奶制品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奶业发展中不仅存在技术上的、也有组织管理上的问题。原料奶生产是奶业生产链中的第一环节,是发展奶业的基础,加强原料奶生产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对奶农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的控制和管理。基于我国原料奶生产组织“小、散、低”的现状,全国各地都在探索适合原料奶生产组织的新模式,很多生产组织模式已经体现出了优势。比较各种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探索适合我国奶业发展的创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对于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安全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从现有研究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文献看,学者们关于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原料奶质量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王超[1]研究了奶牛养殖小区单个模式,认为此模式是农区散养奶牛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养殖方向发展的中间形式。王宗元[2]分析了“户有户养”、“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托牛所”、“合作社”5种养殖模式的利弊,与“户有户养”组织模式比较,其余4种组织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均有养殖科技含量增加、组织化程度加强、环境改善的显著特点。道日娜等[3]以乳品安全为主线,分析了内蒙古奶业牧场园区集中饲养和业主规模化饲养两种新型组织模式对牛奶生产的质量控制,提出从产业发展长期看,牛奶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是生产组织模式演进的方向。倪学志[4]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为“奶联社”模式在技术规模效应、避免内生交易费用、规模区位效应等方面具备其他原料奶生产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肖兴志等[5]研究发现企业自建牧场模式并不能有效降低乳制品的安全风险。

这些研究成果对加强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定性描述,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与此相对应,发达国家的学者在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控制的研究上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体系,如Henson等[6]、Goodwin等[7]研究了安全食品的供给动机和农户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但是,由于产业组织形式、生产者素质等方面的差别,其成果在我国的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检验。为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内蒙古为例分析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旨在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1.1 奶农的规范养殖行为

奶农的安全养殖行为是指奶农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对奶牛养殖中的各种质量安全情况所进行的规范性生产行为。作为生产者的供给行为,奶农对饲养过程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对挤奶过程的挤奶方式管理是安全养殖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饲养过程的环境卫生管理包括保持牛舍良好的卫生,配备干净的饲喂设施,对牛舍及牛的饲养设施进行合理的定期消毒,给奶牛饲养、产奶带来良好的环境,避免细菌、杂物进入到牛奶中;挤奶方式管理表现在挤奶过程中使用机械化挤奶,坚持严格的消毒和卫生制度,使牛奶本身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通过消毒行为(方式)和挤奶行为(方式)分别反映饲养过程的卫生质量安全管理和挤奶过程的卫生质量安全管理状况。

1.2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是指为了生产原料奶而进行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在研究领域有两种组织模式的定义,一种是以产业化为主的纵向生产模式,一种是以养殖模式为主的横向生产模式[8]。本研究以横向生产模式为主,分析在养殖环节不同的组织模式对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在调查中主要存在如下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1.2.1 散养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散养为主,采取零散放养和房前屋后拴养,规模小、管理粗放,庭院养殖、人畜混居。

1.2.2 奶牛养殖小区模式 奶牛养殖小区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奶农合作组织。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农户在系统规划、合理布局的一定区域内从事奶牛业生产经营活动。小区经营者向农户提供牛圈、牛舍、青贮窖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负责奶牛的统一放、喂养。农户按奶牛头数向经营者交纳管理费。

1.2.3 奶牛养殖场模式 这种模式是有实力的农户(养殖大户)自己投资兴办养殖场,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将部分牛舍以招租方式出售给周边村落的奶农使用,并收取一定的租金。

1.2.4 奶联社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合作社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平台,吸纳农户以奶牛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奶牛养殖合作化产业模式。

1.2.5 企业自建牧场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投资建立作为企业下属的牧场,在牧场内养殖、挤奶,牛奶直接提供给企业。所饲养奶牛一部分为企业的,一部分为周边农户入股奶牛,给奶农分红[9]。

1.3 影响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其他因素

主要包括奶农的受教育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政府的质量安全培训。通常情况下,奶牛养殖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奶牛饲养质量安全行为有影响;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越高,专业化程度越高,奶牛养殖户质量安全意识越高;接受过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对奶牛养殖户质量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10]。

1.4 分析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将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行为分为两类:奶牛养殖户消毒安全行为和挤奶安全行为。分别建立影响奶农消毒安全行为、挤奶安全行为的二元离散选择计量模型。

2 数据来源、样本描述与变量说明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问卷调查。选取内蒙古的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锡盟市的9个区作为调查区域,在2012年1~2月,采取入户调查填写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180余份问卷,有效问卷162份。

2.1.1 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情况 将奶农消毒安全行为分为对牛奶场进行定期消毒、偶尔消毒和不消毒三种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在162个样本奶农中,36.42%的奶农采取定期消毒,采取偶尔消毒和不消毒的奶农为63.5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相当薄弱。

2.1.2 奶农挤奶安全行为的状况 为了研究方便,将挤奶安全行为分为机械挤奶方式和人工挤奶方式。从表2可以看出,162个样本奶农中,采用机械挤奶方式的农户为118户,占72.84%,这说明大部分奶农能采取安全的挤奶方式。但是也有44户奶农采取人工挤奶方式,比例为27.16%,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2.1.3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由表3可知,在162个样本奶农中,采取散养模式的有52户,占32.10%;奶牛养殖小区模式有41户,占25.31%;奶牛养殖场模式有32户,占19.75%;奶联社模式11户,占6.79%;企业自建牧场模式26户,占16.05%。这说明奶牛分散养殖户仍然是内蒙古原料奶生产的主体。

2.2 变量说明

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奶农的挤奶安全行为和消毒安全行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原料奶的生产组织模式,包括散养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养殖场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自建牧场模式。控制变量包括反映奶农的文化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是否参加质量安全培训等变量。其中,解释变量散养模式的结果由常数项C说明。其他变量说明和取值见表4。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影响

在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模型估计中,LR统计量为137.189 6,其相伴概率为0,似然比系数为0.645 7,说明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总体样本数据。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散养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的系数为负,奶牛场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系数为正,说明采取散养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的农户倾向于选择不消毒或偶尔消毒行为,采取奶牛场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奶农倾向于选择定期消毒行为。从显著性检验看,散养模式的显著水平为0.01,说明在该种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不安全的消毒行为。奶联社模式在0.01水平下显著,说明在此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定期的消毒行为。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场养殖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影响均不显著。

控制变量方面,受教育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是否参加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对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影响系数均为正,其中,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在0.0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主要是因为专业化养殖、适度规模经营对奶农的消毒行为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3.2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挤奶安全行为的影响

在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挤奶安全行为的模型估计中,LR统计量为82.999 0,LR 统计量的相伴概率近似为0,似然比系数为0.438 0,z统计量大多数比较显著。显示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总体样本数据,模型拟合精度较高。

根据表6的回归结果,散养模式的系数为负,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场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系数均为正,说明采取散养模式的奶农更倾向于选择人工挤奶的方式,其他4种组织模式的奶农倾向于选择机械挤奶方式。

从显著性检验看,散养模式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该种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不安全的挤奶行为。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场养殖模式在0.05水平下显著,说明在这两种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安全的挤奶行为。奶联社养殖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影响均不显著。

其他控制变量方面,受教育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是否参加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对奶农挤奶行为的影响系数均为正,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参加了食品质量安全培训的奶农更倾向于选择安全的挤奶行为。其中,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以及是否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分别在0.05和0.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4 结论

1)统计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比较落后,奶牛分散养殖户仍然是我国原料奶生产的主体,规模小,房前屋后拴养,零散放养。在该种模式下,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普遍较低,这使得我国实施奶源监管的难度增大。

2)研究结果表明,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对奶农的质量安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奶牛养殖小区都没有真正实现饲料、医疗、配种等技术的统一,只是一个简单的“托牛所”,仍未摆脱散养的主要弊端:人畜混住,饲养卫生环境难以保证,原奶质量和牛体健康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真正发挥养殖小区模式种养技术的规模效应,必须对奶牛养殖小区的奶牛真正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统一挤奶等多项技术和服务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分户独立喂养经营。

3)奶牛场养殖模式和奶联社模式在规范奶农行为、保障奶源质量安全等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这说明发展产业化组织、提高原料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提高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也决定了这两种模式是提高我国原料奶品质和生产效率的较佳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 超.奶牛小区模式研究及管理规范的制定[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2] 王宗元.奶牛养殖组织模式及利弊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9(5):61-62.

[3] 道日娜,乔光华.内蒙古奶业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与乳品质量安全控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98-301.

[4] 倪学志.新型原料奶生产组织形式“奶联社”的经营模式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8-83.

[5] 肖兴志,王雅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能否真正降低乳制品安全风险[J].中国工业经济,2011(12):133-142.

[6] HENSON S,HOOKER N H.Private sector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public regulation and the role of private controls[J].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1,4(1):7-17.

[7] GOODWIN Jr H L, SHIPTSOVA R.Changes in market equilibria resulting from food safety regulation in the meat and poultry industries[J]. 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2,5(1):61-74.

[8] 张亚东.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效率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9] 原 英.乳品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模式及其利益机制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指导版),2011(2):28-30.

[10] 乔光华,郝娟娟.我国乳业的食品安全:背景、问题和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4(4):70-74.

上一篇:烟草疫霉分离及生长培养基的选择 下一篇:基于CBR的油菜病害诊断推理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