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紧迫问题分析论文

时间:2022-08-04 02:09:36

现代企业紧迫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创新是现代企业面临的最为紧迫问题,但创新是需要投入和付出代价的,在一定条件下,过高的投入和代价会使得创新成为一项不经济的活动。因此,创新成本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控制企业创新成本,除了企业自身加强创新成本管理之外,政府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分担企业创新成本,不论是在必要性方面,还是在可能性方面都是责无旁贷的。只有建立运转良好的企业创新成本政府分担机制,才能较好地解决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关键词]企业创新;成本;政府;分担机制

创新是现代企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它是一项有组织的、经常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管理学家之一彼得·F·德鲁克认为:“创新是有组织、有系统、有理性的工作”,“创新必须成为工作的一个部分。”对现代企业来讲,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否创新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但是,创新作为经济中的某种“新的组合”,是需要投入和付出代价的,在一定条件下,过高的投入和代价会使得创新成为一项不经济的活动。因此,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创新的成本是其不得不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来有效控制企业创新的成本,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呢?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放在加强企业自身成本管理上,而忽视了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其实,政府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不仅仅表现在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与企业形成一个创新统一体,承担相应的创新成本,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其基本思路就是要建立企业创新成本的政府分担机制,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推动企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一、企业创新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一般是指为获取某种经济利益而付出的代价。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创新成本是指企业为实现创新而付出的现实和潜在的代价。现实的代价是企业创新的费用支出,主要是指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必须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费用,它是一种显性成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成本,这部分成本内容具体,计量准确,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潜在的代价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所付出的隐性成本,这部分与实际费用支出不同,它们一般无法准确计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信息成本、风险成本和决策机会成本三个部分。关于创新的实际费用支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的市场经营主体,理应自己承担。而企业创新决策的机会成本与通常的“成本”概念不同,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一种失去的收益。它只是作为企业创新决策必须考虑的成本因素,因而不属于与政府分担的范畴。对于企业创新的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这部分,则应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分担。

(一)企业创新的信息成本。企业创新的信息成本是指企业基于创新的目的和要求,为搜集、加工和传递相关信息而支付的代价。及时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来自信息源的信息,对企业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成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有效的信息,企业可以感知市场需求,产生创新的源动力。同时,及时的信息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以及适时获得外力帮助等。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在完全信息的市场假设下,利用市场分配资源是最有效率的,获知有关卖方、买方、定价、合作行为的信息不需要时间和成本,信息成本为零。但是,从现实的市场状况来看,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信息假设难以成立,任何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完全的现象,要获得市场信息,必须支付一定的信息成本。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是市场经济运行中随时出现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信息成本与一般商品成本相比,其特点表现为:一是信息成本部分地表现为资本,是一种典型的不可逆的投资成本;二是信息成本与使用规模无关;三是信息的生产成本高而复制、传递成本相对较低。

(二)企业创新的风险成本。风险成本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国外的保险业,主要包括风险发生的支出和管理风险的费用。明确提出一般性风险成本的概念是哈林顿和尼豪斯,他们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认为:“由于风险的存在而导致公司企业价值的减少称为风险成本。”企业创新之所以具有风险成本,是因为信息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了创新的高风险。企业创新过程实质上就是技术与制度的创新过程,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某些经济变量的改变可能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所以说,企业创新的风险成本就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内部和外部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增加的额外交易成本。由于创新风险的存在或风险事故的发生,企业必然会额外支出相应的费用和减少预期的经济利益。创新风险成本包括: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风险损失的无形成本和预防与控制风险损失的成本。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又包括直接损失成本和间接损失成本两个部分。风险直接损失成本是指风险造成的财产及人身实际损失成本。风险间接损失成本是指某一风险损失的发生而导致该财产本身以外的损失成本以及与之相关的他物和责任等的损失成本。风险损失的无形成本是指风险的存在对个人以及社会构成的一种潜在的不利影响。预防和控制风险损失的成本一般包括购置用于预防和减损的设备以及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等支出的费用。

(三)企业创新决策的机会成本。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其合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决策具有机会成本,因为在一个稀缺的世界中选择一个东西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的一些东西。机会成本指的是错过了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决策的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做出一项决策而必须放弃的次优方案可能损失的收益。企业创新的资源是稀缺的,而且每一种资源通常有多种用途,当把某项资源用于此,则不可同时将其用于彼;反之,亦然。机会成本不是一种费用或支出,而是选定某种方案将可能损失的收益。尽管机会成本不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成本费用,但在企业创新决策中,机会成本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创新决策的机会成本主要包括创新活动机会成本、创新投资机会成本、方案选择机会成本等。

二、政府分摊企业创新成本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企业为什么缺乏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原因:一是创新内部环境原因。主要表现为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疲于奔命,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根本无暇顾及创新活动。再加上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缺乏技术和人才实力,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创新外部环境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等。三是创新的内外环境相结合的原因。创新的内外部环境相结合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问题。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在看待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时,往往是孤立地对待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而忽略了内外环境的结合问题。其实,企业只有实现内外环境的结合,才能真正获得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关键。

一般的观点认为,政府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干预上,因而传统的政府角色定位认为政府对企业创新只起一种补充和促进的作用。其实,从企业创新所具有的特点来看,政府的作用及其角色定位还可以再进一步,即政府有必要而且有能力与企业共同分担创新成本。政府分担企业创新成本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的群体性、外部性以及风险性等特点上。

所谓企业创新的群体性是指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高度依赖于科学研究,而且也越来越依赖于群体的力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精、尖技术产品的研制过程往往表现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科研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现代科学技术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向跨学科方向发展。一项新发明、新技术的产生,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一种新发明、新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这就使各个学科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各学科专家、学者的合作研究成为必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复杂化,使得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其内部获得它们所需要的全部技术,同政府、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就成为它们的有效选择。政府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政府应起服务和促进的作用。企业创新的外部性是指企业创新的成果具有扩散性,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福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企业任何一项创新成果都不可能长期居于垄断地位,它总会招致一些模仿者或竞争者,正是这些模仿者和竞争者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既然企业创新为社会带来了福利,那么,政府理所应当与企业共同分担创新成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企业创新的外部性可以用如下图示来表明:

企业创新的风险性是指在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中,企业无法控制的某些因素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后果。企业创新的风险主要表现在:(1)技术性风险。如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不成熟以及同类企业技术领先等带来的风险。(2)市场性风险。如消费者需求的转变等引起的风险。(3)社会性风险。如政府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改变等造成的风险。(4)决策性风险。如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决策失误等。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创新的风险具有社会性和分散性的特征。风险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结果,造成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政策方面的原因,还有其他各种原因。风险既可以带来收益,也可能造成损失,风险不可避免,但风险可以防范和控制。因此,风险是可以分散和转移的,这样风险成本也应由多个主体来承担。如何来解决或尽量降低这些风险呢?芽除了企业自身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建立科学的信息预测及反馈系统外,政府完全应该而且有能力凭借自身的财政实力及信息的充分性为企业分担风险。

三、政府分担企业创新成本的基本思路

政府分担企业创新成本,从内容上讲,主要是企业创新的风险成本和信息成本。从具体措施上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完善创新风险基金市场,为企业筹集创新资金,分散和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或缺乏创新动力,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创新资金或创新投资风险太大,建立创新风险基金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特殊的组织和渠道,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作为股本投入企业创新中去,同时派出技术和财务专家,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在风险基金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政府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风险基金的建立,最关键的问题是进入——退出渠道的畅通。而大量的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主要载体,急需一种新的融资机制,来自风险基金的风险投资就是主要的方式之一。因此,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以高科技、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为特征的独立的风险基金市场,既有利于为企业创新筹集风险基金,又能有效降低企业创新风险,还可以保证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完善信息市场运行机制,降低企业创新信息成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是随时出现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信息成本,而政府的公共政策是降低信息成本的当然选择。政府分担企业创新信息成本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的信号制度,尽可能减少市场中的信号失灵现象;另一方面是利用政府在信息拥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从完善信号制度方面来看,政府要做的主要事情:一是建立完备的信息制度;二是建立相应的信息证实制度;三是完善信息交易制度。从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方面来看,政府要做的主要工作:一是信息的生产,即为企业搜集经济技术及相关信息;二是信息加工,即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三是信息传递,即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信息。根据信息成本的特点,信息的生产及加工成本是最高的。因此,政府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信息生产及加工机构,尽可能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3.建立专门的创新管理机构,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创新合作。为了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创新合作,国家有必要建立专业的创新管理机构,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创新资金,同时负责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规划、组织及项目策划,并通过招标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征集创新方案及具体研发机构,并签订创新合同,项目完成后,成果归政府所有,并由政府负责向相关行业或企业转让、推广。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创新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创新;此外,还可以尽快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成果的现实作用。

4.加强政府科研投入的管理,提高科研机构创新效率,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市场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以国家投入为主的科研机构再也不能享受“免费的午餐”了。通过对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的政府拨款与发明专利授权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创新效率最低的是国有科研单位;其次是大专院校;效率较高的恰好是大中型工业企业。而外资企业、外国人和非职务申请者并没有得到任何政府资助,却提供了全国大多数的发明专利。这表明国有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成本过高,政府科技拨款效率低下。基于此,政府应重新确定国家科技投入对象的优先次序,首先是资助有可能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其次是资助那些在过去有较多发明专利的企业和机构;政府还应直接资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幅增加对技术创新者的直接资助。与此同时,政府必须加强对科研机构拨款的管理,建立科研机构创新考核机制,严格控制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本,从多方面鼓励和促进科研机构降低创新成本,并积极与企业开展创新联合,尽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5.促进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和产学研联合。随着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高技术前沿的重大突破,常常不是一个公司的人才、技术和经验所能实现的。政府应化大力气引导企业之间的联合以及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开展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和产学研联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注意建立知识产权的共享机制,产学研组织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按市场分配法则分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产学研的联合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著.柯政,译.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M].北京?押工人出版社,1989.

[2][美]哈林顿,尼豪斯,著.陈秉正,译.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李玉萍,罗福凯.信息成本的特征及其控制[J].财会月刊,2003,(12).

上一篇:安监局副巡视员个人述职述廉报告 下一篇:现代物流企业价值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