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天津市社科联科普工作的理论思考

时间:2022-08-04 01:38:51

新媒体时代天津市社科联科普工作的理论思考

摘 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的社科普及工作紧跟新媒体时代,以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为重要抓手,从思想保证、阵地意识、围绕中心、三个贴近、坚持创新与发挥社科联优势等六个方面取得了实效。面对加强联动机制建设、提升传播宣传与舆论引导效果、社科普及从形式到内容仍需拓展等新要求,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增强服务导向意识,把握惟真惟实、实时互动、注重体验与联众聚合原则,探索社会科学普及的多媒体融合模式与OTO模式,基于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与内容延展来充实创新内容,从实践应用、制度保障与队伍建设上完善社科普及工作创新体系。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社科普及;经验思考;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4-0123-06

新媒w时代条件下天津市社科联的社科普及实践活动,透过社会科学普及周这一典型,沿微观经验层面,中观机制层面,以及宏观体系建构层面这三个维度进行理论分析,凸显出理论和实践价值及意义。

一、天津市社科联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六个做法

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是天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工作的“重头戏”之一。总结过去,思想保证、阵地意识、围绕中心、三个贴近、坚持创新,成为这几年推动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周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社科普及周活动沿正确方向推进的根本保证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之起点。社会科学普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注重解答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指出,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1]34-35。

我市近年来开展的社科普及周活动,瞄准广大干部群众的重大理论关切和重大现实问题,将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与“美丽天津建设”、“五大战略”机遇的回答,与通俗的讲解、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以及新型的载体等相结合,确保了活动沿科学、正确、顺畅的轨道不断推进。

(二)坚持阵地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和话语权,是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核心目标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实质上也是一项意识形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党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因此,开展活动的核心目标,必须是坚持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总结天津社科普及实践,正是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为根本,坚守网下与线上两个阵地,千方百计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传播手段,体现党的主张同时反映人民心声。一方面,做到“三个坚定”不动摇。即坚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动摇,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不动摇。另一方面,坚持工作的“人民性”。即立足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服务网下百姓与网上民众两个群体,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愿望需求为旨归,以人民满不满意作为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的评价标准,以此来武装人民群众,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陶冶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操。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提高全民素质,是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方向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近几年,我市的社科普及周活动,正是通过围绕当前党和国家及天津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设置活动主题内容,来自觉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发展大局,自觉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例如, 2014年,将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普及周的活动主题确定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美丽天津”;2015年,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普及周的活动主题则确定为“聚力‘五大战略’共建美丽天津”。

同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百姓社科素质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因此,近年来,普及周活动紧密围绕我市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工作实际,从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各级组织、各界专家、全媒体等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坚持为群众着想,让事实说话,通过突出主题、丰富内涵、扩展外延、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来解疑释惑、造势鼓劲和传播科学,从而扩大了传播范围,提升了传播效力,提高了百姓的社会科学素养和精神文明素质。

(四)坚持“三贴近”,是将社科普及周活动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要求

所谓“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三贴近”,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彰显了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工作特质。

具体来看,“三贴近”就是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强调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即贴近实际,就是要真实反映和准确描述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贴近生活,就是要客观反映和辩证分析工厂机关、田间地头的现实;贴近群众,就是要精准反映和积极回应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同时,坚持“三贴近”,也彰显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特质。因为,这项工作的重要特点就在于“普及”。阳春白雪再好但高高在上,下里巴人虽俗但通俗易懂。进行社科普及工作,就要在社会科学知识传播和科学精神弘扬的大众性、基层性、通俗化、基础化上下功夫,为此,近年来,我市社科普及周活动主动贴近群众工作生活实际,深入了解群众舆情动向,真诚倾听群众脉搏律动,应群众要求下基层、办超市,送理论去农村、进社区,变“我说你听”为“你点我说”。以2015年为例,举办以“你点我说”为特色的“理论超市”进基层活动200余场,共有近20万群众深度参与,就是通过接地气和草根化,来满足群众对相关知识的强烈渴望和现实需要,促使活动保持旺盛生命力。

(五)坚持创新工作思路和活动载体,是与时俱进地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的不懈动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做好社科普及工作的必然要求。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民的需求也变得日益丰富多元,维持现状就意味着裹足不前,这就要求正视发展现实,在创新工作思路上做文章,在扩展活动载体上出新意,在创新实践的征程上进一步推动创新。

考察现实,这两年,天津社会科学普及从打造“渤海名家大讲堂”到推出“理论超市”进基层系列活动;从首次利用“公仆走进直播间”与市民互动,到推出重大理论问题系列专题网络访谈;从专家现场咨询讲座到撰写系列理论文章;从推出视听新媒体科普专题点播到增加互动创客体验活动,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周之所以“一年一特色”、“一年一台阶”,已发展成5大板块23项内容的公共性文化品牌和系列性公益文化活动,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出新、与时俱进,特别是紧抓信息革命和新媒体技术变革带来的难得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和传播形式,使社科普及周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和不竭活力。

(六)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科联优势,夯实人才队伍,是社科普及活动不断开拓新局面的重要保障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力推动和有序开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社科联组织与人才保障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考察天津市的社科普及活动,正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中共天津市委决策部署,在天津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直接指导和大力帮助下,也通过天津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宣传、科委、教育等系统和天津市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才担负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职责和使命。

从发挥组织优势看,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为天津市社科界学术性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近年来,主动适应新媒体时展需要,充分发挥“联”的优势,在天津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积极协同、主动联合,形成了以社科联为主导,学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校、区县和有关文化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工作模式;同时,积极加强与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新闻媒体的通力协作,加大了社科普及周活动的宣传力度、传播效力和社会效益;成立了主要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社科普及专业委员会,使之成为推动社科普及周活动的“高端智库”。此外,市社科联党组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带领各职能处室,对活动超前布局、精心谋划、认真组织、狠抓落实,从而为活动的扎实展开和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2]。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天津市社科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利用所属130个学术团体,10万余名会员的宝贵资源,借助学会、研究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强大的社科普及专业力量,组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理论服斩游椤Mü他们的智慧和付出,打造出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立得住的社会科学普及类品牌;撰写出一批兼具时代性和大众性的科普讲座选题和理论研究成果;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同时,充分借助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提供的新媒体平台,让众多网民和移动网民快速便捷地知晓并积极参与到科普周活动中来[3]。

二、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中的困惑与思考

尽管,天津社科联的社科普及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群体异质性的增加,也给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正视不足,以推动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

首先,从工作机制建设视角看,联合工作体系还有待完善。社科普及工作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需要形成各方协同整合、统筹联动的工作体系。不过,从实践来看,社科联组织本身、下属各类学术性团体、相关宣传文化单位等社会各方力量,因其组织上各自具有社会独立性,主要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亦存在差异,人员身份多样乃至多重,就有可能由于兼容、协调、主次问题,甚至经费问题,导致其参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暂时性和不可持续性,从而影响到相互协作与完善通畅的联合工作体系的形成,最终可能影响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传播效力和社会效果。

其次,新媒体时代社科普及工作的传播和引导难度增大。当前,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随时、随地、随人特性,打破了时空界限,使得信息流动全球化,也使得人人拥有麦克风,哪里都设广播站,从而导致了网络去中心化和去责任化与尊重科学权威意识的冲突;网络自媒体对主流新闻传播媒介的冲击;某些所谓网络意见领袖对传统权威的消解;网络伪科学、反科学信息对社会科学信息的损害[4]等现象的存在,致使舆论环境进一步复杂化,也使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在从事理论宣传和普及过程中难免遇到杂音噪音,从而增加了传播宣传与舆论引导难度。

最后,是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不断进步,群众需求不断变化增长,尤其是新媒体的急速发展,正不断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社会互动方式,生活交往方式,因此,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不能固步自封,要适应这种变化,从内容、形式、类型到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更新、丰富与完善。例如,如何解决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多,相关大众社会普及书刊资料相对较少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开拓广播电视专题栏目;如何继续增加新媒体使用手段、频度,培养更多的新媒体忠实受众;如何在保持网下精品影响力的同时打造更多的网上精品等,都为工作迈向新高度提出了新要求[5]。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的创新路径

(一)掌握运用互联网思维,促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的新发展

同志指出,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6]。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就要了解和掌握网民思维特质和网络舆情特点。

基于舆情视角,互联网思维就是广大互联网用户在网络实践中的精神活动。其具有平等分享、疾速转换、实时交互、独立表达、注重体验、联众聚合等丰富内涵,亦在文化观念、关系理念、时空认知以及心理偏好上,与传统思维方式形成了显著差异和分野。因此,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要把握上述规律,通过建立服务导向思维和善用新媒体来因应。

首先,要在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内涵和特质的基础上,建立服务导向思维,以网民的全方位体验与满意度为先,主动服务广大网民,无论是为其提供方便、快捷、舒适、易用、简洁、拟真的交流互动界面,抑或以亲民、敬民、惠民的专家姿态和个人魅力贯彻网络群众路线,还是对突发性事件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及时、客观、准确与适当的线上、网下处置以及后续反馈等,这一系统化建设,必将有助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以服务为导向,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其次,做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要善用新媒体。既要准确掌握和精准分析新媒体传播的特殊规律,也要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交流,还要通过团结协作,挖掘和扩大以传统新闻媒体为主体的新媒体影响力。具体分析,一方面,应继续发挥新媒体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加强包括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中央重大的工作部署、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在内的信息的传播与宣传工作,依法依规及时权威、科学、理性的声音。另一方面,应继续挖掘新媒体使用功能,通过信息汇集分析研判软件,主动搜集、整理与甄别网络舆情信息,做好舆情的实时监测、分析研判,特别应提升对突发事件的预见性和研判力,力争于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和处置。同时,为改善网上舆论生态,加强舆论引导功能,既要充分利用以传统新闻媒体为主体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也要积极关注网友在社会科学普及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的评论和转发,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善于纾解百姓情绪,努力答疑解惑,以扩大网络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7]。

(二)把握创新原则、形式、内容和体系,开创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新局面

网络社会脱胎于现实社会,它既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映射和延伸,又发生着重构和再造。这提示我们,在新媒体时代要努力把握其特殊规律,通过明确创新原则,丰富创新形式,充实创新内容,满足创新要求,完善创新体系等步骤,来不断开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崭新局面。

第一,明确把握创新四大原则。

遵循惟真惟实原则。惟真惟实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网络社会虽然具有超时空性、匿名性和物理不在场性,但这种“物理不在场”是由“物理在场”所孕育的,没有真实社会存在这个前提,虚拟社会无从谈起,虚拟社会意识的产生也就失去了根基。正因此,要辩证看待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不能冀图脱离实体社会和真实存在,通过无中生有与凭空想象来推进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而是应看清网络社会的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本质,要立足现实,反映客观,本着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和尊重科学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斫行大胆探索与开拓创新。

体现实时互动原则。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当前近7亿网民中有9成是手机网民。而手机上网的鲜明特点之一就在于随时随地实时互联。故而,社会科学信息的传播与普及,应从传统的由上至下、一对一、一对多的单向度、间断性的信息传播模式,转化为移动化、多向度、复合交叉式、社会化的、即时互联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广大网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认同度、信赖感和忠诚度。

注重用户体验原则。正因为网络社会以满足网络用户的主观体验为己任,在其建构过程中,始终追求网络社会服务的高似真性和人性化。所以,把握创新原则就要将注重用户体验原则纳入其中。即在社会科学普及中,不仅提供大众化、通俗性、同质性社科资讯,还要以包括了使用舒适感、真实感和体验度在内的,网络主体的满意度为主攻方向,通过实现社科普及工作的分众化、精准化、乃至定制化,来满足网民对虚拟服务的不同层次的、更高的要求。

倡导联众聚合原则。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倡导联众聚合,就是利用网络互动的快捷性和同类信息的集聚性,通过思维、点子等的“众筹”,即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利用大众的资源、经验、信息、智慧和奇思妙想,来满足民众的参与愿望,扩大社科信息的宣传普及范围,同时,亦可通过网民本身的积极行动,发挥网络自净功能,有效抵御网络伪科学和网络谣言,实现社会科学普及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不断丰富创新的形式。

信息革命的不断推进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影响着社会生活,也为社会科学普及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前景。

当前,要探索社会科学普及的多媒体融合模式。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科学普及作为一项实践应用活动,受到了结构变革与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也时刻影响着社会生活。因此,在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技术支持,可实现传输载体多媒体化,而这一进程,也愈发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和喜爱。例如,能逐步实现科普内容在电脑上、平板上、手机上、移动客户端上的字、画、音、像链接的统一和谐;逐步实现相关信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与网络版、移动网络版上的同步呈现;与此同时,亦可经由组织整合与再造,逐步实现囊括报刊、电台、电视、网络新闻媒体乃至自媒体的,多层次与综合性的全媒体社科普及传播组织的跨界融合,为广大普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具象、似真的科普信息。

同样,还可探索社会科学普及的OTO模式。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普及”特性提醒我们,这项工作的重点始终离不开真实社会,离不开面对面的咨询、讲座与交流。因此,新媒体时代的社科普及工作并不意味着其重点仅局限于虚拟网络。实际上,商业企业由线上至线下的OTO模式,为社科普及工作提供了很好借鉴。举例说明,我们可以尝试科普知识讲座的网上预约与网下完成一体化;也可进行社会科学普及专家讲座的线上回放与线下聆听;还可以探索专家与网民的在线交流与线下深度咨询模式;同时,亦可摸索社会科学普及理论研究选题的在线征集与离线讨论等等。

第三,充实创新的内容,从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与内容延展三个维度上共同发力。

社科普及创新离不开内容创新。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为代表的社科普及的管理组织部门,具有专业素质、公信力和传统影响力的主流新闻媒体,依然是内容创新的主导者。而新媒体则是内容创新的生力军。它们的创新实践,包含着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与内容延展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就内容生产而言,创新主w应将科学理论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既要在传播中强调科学思想、精神、态度与方法的合规律性,也应着力倡导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等的价值性,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体现并融入在社科传播与普及的过程中。在内容呈现方面,要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渠道,依托其社会化社交媒体功能,以超时空和泛载技术,以实时互动和共同在线的传播特质,以图文并茂与深入浅出的表达手段,实现对社会科学信息的多媒体化和全方位散播;在内容延展上,应该打破传统的以授者、传者为核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转而变成注重传播内容的延展效果,挖掘普通人对社科普及内容制作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经培育、引导和吸纳,将优秀人才凝聚到网络意见领袖的队伍中。

第四,满足创新的要求,就是要将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创新与落实、落小、落细相结合,让宣传社科知识与寻常生活、文化规范、精神倡导无缝对接,以营造良好的互联网舆论氛围。

具体来看,将工作创新与落细、落小、落实结合,就要坚持传播知识、以人为本、服务大众、提升文明,针对网络社会变动规律与网络传播特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既要通过网络创新,充分凸显网络载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科学精神、知识、方法中的功能与优势;也要经由网络创新,达成文化亲民、文化惠民和文化育民的目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要经过网络创新,积极抢占网络舆论的主阵地和制高点,为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天津“五大战略”机遇、美丽天津建设等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例如,当前,就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同志关于“培育中国好网民”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契机,紧扣“争做中国好网民,为美丽天津建设做贡献”主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把争取青少年为重点,以加快美丽天津建设,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为目标,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滋养育人的独特作用,通过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中国好网民,来不断增加网络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和引导力。

第五,完善创新的体系,需适应发展要求,从实践应用、制度保障与队伍建设多层面出发,切实形成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强大合力。

具体来看,应通过理论探索和实际调研,建构新媒体介入社科普及的相关理论,探索科学理性、客观可行的实践应用模式;也应加快机制建设步伐,制定契合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新媒体时代要求的,有利于社科普及事业不断推进的法律制度;同时,还要针对网络社会的复杂变动规律,通过协调统筹,集聚资源,进行跨行业、跨部门、跨群体的力量整合。即建立一支由各级相关社科普及管理部门、各级学术性社会团体、各类新闻媒体、网络运营机构为组织单位,由管理者、专家学者、媒体人等体制内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志愿者所组成的,或固定或灵活的社会科学普及矩阵式联盟[4]。总之,通过系统化建构,形成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制度与操作相协调,职能与优势相补充的,功能齐备、整合协同、梯队合理,创造性开展新媒体时代相关活动的、特色化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9,196.

[2]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秦立海执笔.奉献社会 服务群众 繁荣文化――关于天津市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经验的思考[M].天津日报,2012-11-12.

[3]张其博.让理论“活色生香”走向寻常百姓[N].天津日报社,2016-04-11.

[4]毕宏音.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的创新[N].天津日报,2015-11-02.

[5] 杨仁忠.创新社会科学普及机制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天津市社科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

[6] 姜洁.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强调 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人民日报,2016-04-20.

[7] 毕宏音.互联网思维的舆情表达与节点把握[J].重庆社会科学,2015(5).

Abstract: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the party's ideological work. At the present, Tianjin's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keeping pace with new media age. The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eek is taken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and it has been effective in the assuance of though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osition, circumfusing the center, the three close, and the insistance on innovation. But it still needs to be developed to meet the new demands to strengthen the linkag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o spread propaganda,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to expand the popularity of social sciences from form to content. We should use the internet thinking, enhance service orientation, grasp the principles of keeping true and sincere, keeping on-time interaction, focusing on experience and polymerization, exploring multimedia convergence model and OTO mode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nriching and innovating the contents based on content production, content rendering and content extension,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system security and team building.

Keywords: the era of new media;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inking of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上一篇:国之重器陕西造我国首款大型运输机 下一篇:“十二五”陕西科技创新亮点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