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信用问题及法律保障探析

时间:2022-08-04 10:18:01

市场经济的信用问题及法律保障探析

[摘 要]:信用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将如何正常运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信用氛围是相当恶劣的,不讲信用会成为一大社会公害,然而,法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信用的法律保障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市场经济 信用问题 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在我国当前信用缺失严重的情况下,既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加强人们对信用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共识,更需要惩治失信,构建起信用的法律保障机制。

一、市场经济的信用问题

一般来说,在经济活动中,信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和国家信用。所谓商业信用就是指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延期支付货款或预先交付货款所提供的信用。简单来说就是,是先付钱,还是先发货?这就是双方在合同中的约定。这样的信用不必借助银行。而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以货币形态向借款人提供贷款所发生的借贷关系。实质也就是银行提供担保,通常在贸易中的做法是开出信用证。目前在国内的贸易活动中,绝大多数所采取的方法是商业信用。因此,总是在先付款还是先发货的问题上纠缠不清。这显然是我们从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的一个痛苦历程。商业信用本质上说就是人的信用,当人的道德信誉出现问题后,商业信用显得无能为力,带来更多的是商业诉讼。

而银行信用则解决了商业信用的不足,剔除了人为的因素,同时也为资本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所以银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起步早,银行信用机制早已完善,我们的对外贸易也普遍采取这样的结算方式。消费信用和银行信用是有联系的。消费信用是对家庭和个人消费提供的信用。这包括分期贷款和消费贷款,其中表现为: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个人的消费与银行发生关系的都应该是消费信用。无论是购房贷款,购物使用信用卡,还是银行的代扣缴费,这都属于个人消费信用。在市场经济中,个人消费信用这一环必不可少。

个人消费信用机制,一方面是个人的信用问题,同时也影响到社会。整个社会的各种活动都要以信用为原则,为基础进行。道德规范、法律和法规来界定个人利益发展的界限。法律是条准绳,这条准绳就用来衡量,在实现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是否侵犯或伤害了他人利益。法律是一个标准,是一种界定的手段,违背了这个标准,就会被绳之以法。

二、市场经济下信用的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商业文明和法制文明须臾不分。霍布斯认为,商品交换本质上就是对契约的履行,契约就是权力的相互让渡,就是彼此承认平等权利并表现其让渡的意志。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契约就无所谓正义与不正义,有了契约以后,自然状态就结束了,遵守约定,履行信用就是正义,违约与不履行信用就是不正义。这种契约观点在规范商品生产者的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种商业道德。

(一)契约是最基本的保障。

契约是连接和满足双方或多方期待利益的法律形式。契约道德的实行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自利原则,也符合互利的原则。契约道德的付诸实现需要一定的环境,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环境里,契约道德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因为谁遵守契约,谁就能够从交易中获得最大的效用;反之,谁不遵守契约,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契约道德无疑是市场经济的重要道德基础。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交易活动是通过契约来完成的,从简单的商品交换、金钱借贷到复杂的金融信贷,以及保险交易、票据流通、证券买卖等无不是通过法律形式的契约(合同)来履行各自的权力义务。法律对信用体系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法理上说,合同是当事人之间为实现各自的经济需要,凭合同这种合作形式,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利益预期机制。当事人履行合同时,必须遵守诚实信用观的要求。如在种类物的给付中,按照诚实信用的道德要求,债务人不得选择品质较次的物品来给付;在特定物的给付中,债务人不得违反诚实信用观而变更给付;当存在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不能正常履行时,依照诚实信用观,债务人有义务及时通知对方;如果合同约定了交货方式为代办托运,依照诚实信用观,债务人应于数种运输方式和数条运输路线中,选择对债权人最为有利的一种履行;一方出卖有瑕疵的物品,一诚实信用观,出卖人应将瑕疵告知对方等。与此相应,诚实信用的原则在合同履行上不仅适用于债务人,也适用于债权人。

(二)道德有限的约束力。

然而,道德的约束力毕竟是非常有限甚至极为脆弱的。在丰厚的商业利润的强大诱惑下,不要说那些本身道德水平就很低下,利欲熏心且善于诈术的人,就是那些很重信义的商人,也常常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当失信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而违背又无某一社会力量予以限制时,诚信危机便会诱发巨大的社会危机。

综上所述,当商业信用原则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上升为一种法律原则。而一旦经济生活中的信用观念被法律所汲取,上升为法律原则,就体现为法律范畴内权力和义务的统一。与纯粹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是,它通常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规范,违反者将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而不是靠内心的操守。对信用观的法律规定,无疑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行为或交易行为必须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这个平等的基础,就无自由、自主和自愿可言。而平等的要求之一,就是市场交易双方必须恪守诚实信用观,因此,信用原则既需要伦理道德的规定,也需要法律的规范。

上一篇:解读《金枝》中的巫术理论 下一篇:构建我国遗产信托制度的几点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