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营造生本课堂,有效促进概念建构

时间:2022-08-04 08:07:37

积极营造生本课堂,有效促进概念建构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是小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小学生难以正确深刻地理解。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我们必须营造生本课堂,才能最终有效促进概念的建构。

关键词 概念 感悟 理解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不仅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状况,而且依赖于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各种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1立足已有经验,积累感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单纯地传递给他。这种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总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数学学习活动,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他们呈现一些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储备,使他们能轻松地感悟循环现象:(1)呈现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图,让学生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并提出问题:“等过了冬天,后面又是什么季节?再后面呢?它们会这样一直重复下去吗?”(2)电脑出示一个时钟,并动态演示时针行走的路线和过程,让学生观察说出它行走的规律:“1时、2时、3时……11时、12时”。“那么接下来又是什么样的呢?”使学生明确,这时它又会从1时走到12时,并且只要有电它会一直这样重复地走下去;(3)你们见过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吗?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在学生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不断重复变化后,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像四季变化、钟表上的时针行走、红黄绿灯的变化,它们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春夏秋冬、1时2时……12时、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创设生动、熟悉的情境,既帮助了学生有效地建立“循环”的表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挖掘生活素材,价值驱动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数学内容是生活实践知识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虽然抽象,却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如果教师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由数学的价值去驱动概念的建构,那么,学生学习数学就会倍感亲切有趣,探究数学的过程就会更加精彩。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让他们去研究、去探索,自己建构新知。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为了帮助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实例,加深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理解,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呈现了以下一些实例,来促进学生对其意义的建构。如:任意选择电视机的某一个频道,它正在播放动画片;抛出的球一定会下落;本地明天一定会下雨;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一定是偶数;硬币抛出去,一定正面朝上等等。这样,通过呈现肯定性的例证和否定性的例证,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可能性。

3加强近似对比,本质理解

数学概念的限定是很严密的,稍有疏漏,就可能偏x本来的概念而成为另一个概念。一些概念,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张冠李戴,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有效加强近似概念的对比,挖掘概念最本质的属性,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深刻建构表象。

如教学“面积的意义”,先让学生看、摸、比身边的物体的面,初步感知面积的意义,然后课件呈现几个规则和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让他们把周长描成红色,把面积涂上绿色,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很轻松的建构面积概念,并很容易抓住“周长是线,面积是面”的本质,从而正确区分面积和周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这样借助学生熟知的能够触摸和直接感知的有形物体,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再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有利于帮助他们建构概念。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才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找出概念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弄清其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强化新知。

4强化直观演示,感性体验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从各种类型的感知材料中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

如教学“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米”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将米尺与课桌的长和高、门的高度、自己的身高、黑板的长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对米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组织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门的高度、黑板的长度以及教室的长度,让学生在操作中强化对米的认识,并逐步建立“米”的概念。这样,借助直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比一比、量一量等环节,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不仅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而且较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了“米”的概念。

总之,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质,必须坚持“生本主义”,从学生的视角、认知出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概念建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试论军校学员基础体能训练 下一篇:陕西省篮球裁判发展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