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建构积极幸福观

时间:2022-08-22 12:47:57

引领学生建构积极幸福观

近期,我们对本校215名学生进行了29题《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测查,同时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了更为精确的筛查和分类。工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专职心理教师分组约谈;第二步是由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班主任以及“同伴咨询师”进行辅谈话;第三步是把比较典型的优秀学生与需要进一步辅导帮助的学生列为重点观察对象,记录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基于测查、访谈及辅导性谈话,我们将学生对幸福的主观感受作出如下归纳。

学生感知幸福的态度方面,有约2/3比例的学生具有比较积极的幸福价值取向。他们能够从物质生活中捕捉幸福的内涵并丰富精神世界,对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有积极的追求,在学习方面刻苦努力并勇于创新,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与婚姻家庭充满期待和理性的思考。有不足1/3 的学生对于物质享受缺乏“度”的控制和应有的理智感。有的学生因盲目的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生活蕴含的幸福意义。有少数学生沉湎于对过去的遗憾、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茫然,对客观环境缺乏积极体验,总是怨天尤人、回避现实,忽略自身的价值所在。

进一步探察发现,有部分学生对幸福的主体感知存在消极倾向,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具体表现为对自己角色定位模糊,在消费方面大手大脚,追求名牌;不喜欢读书学习,缺乏远大目标和具体的职业发展方向;过分依赖父母,不愿承担作为大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主观感觉不幸福,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激老师和回报社会。

其二是“枕着烙饼挨饿”。具体表现为不知道幸福是需要内心体验的,因而不能将感觉上升为一种情绪体验和理性认识。他们不珍惜机会,在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专业联谊活动中表现懒散,有的放弃重要的实践机会或实习机会,甚至轻易离岗、转岗。这些学生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努力,反而还会迷信地认为命运不佳、生不逢时,埋怨家庭、埋怨学校,对现实生活中的快乐麻木不仁,以致让幸福白白溜走。

其三是“饮鸩止渴”。具体表现为养成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网瘾、药物依赖、大吃大喝、沉迷不良书刊以及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这些习惯,确实能够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而后却可能是一种痛苦。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习惯还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消极的幸福观。

其四是“鹊巢鸠占”。具体表现为个别学生存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能够将个人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恰当地协调。如有学生花钱让同学为自己服务;有学生在恋爱中不顾他人感受,不负责任;有学生甚至在校外实习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学校声誉。这种满足感是以影响或剥夺他人的幸福为代价的,是不道德的。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幸福观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北京市重新审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已经把“幸福教育”列入其中并确定为必修课程。何以让学生的幸福感体现出积极的内涵,是我们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认为:幸福与幸福感既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幸福感的价值取向构成了幸福观,积极幸福观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建构积极幸福观,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积极态度,其次是提升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焕发学生创造幸福的精神。

(一)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积极态度

职业院校学生的幸福感更多地反映在他们的职业学习和职业活动之中,因而我们教育的切入点便是让学生在校学习和实习实训中去建构积极幸福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学习进度与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具有梯次、渐进的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实践活动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是将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我们安排艺术系影视制作专业的学生与婚纱影楼的专业人员共同进行婚庆摄影、摄像的后期制作;组织汽车模特班的学生去参与“汽车展览会”;安排服装设计班学生与制衣公司联合举办新装展示会;带领装饰设计专业学生参加装饰设计比赛。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感受职业活动中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品尝幸福的滋味。高年级学生实践活动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是以“工学交替”的教学设置为载体,使学生在职业学习的大环境中体验职业幸福。学生们在长知识、长见识的同时,也增长了对职业学习的认同感和自信。在“学分互认”和“校企互融”政策的导向下,学生们主动承接与专业相关的兼职项目和课题研究项目,结合专业实习与顶岗实习,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生活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对职业学校、职业学习的归属与职业成就感,由此萌生积极的职业幸福感。

我们通过奖学金制度、助学制度和各种类型的“评优”手段,实现对学生正向激励的教育意图。在校园营造出一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教育场”。我们还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在思想、态度、观念上产生积极认识。对于有不良嗜好的学生,我们采用团体咨询的方法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经学校培训的“同伴咨询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对于偏离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行为,我们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帮教,促使他们重新找回信心。我们开放了“钢琴角”、“外语角”、“咖啡屋”、“休闲书屋”等学生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学生在休闲时间弹琴唱歌创造条件。用这些非说教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抒发积极幸福感,基本杜绝了消极甚至违纪的情绪表达方式。

(二)提升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学生捕捉和感受幸福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通过开展各种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弘扬积极向上的志趣爱好。我校有一个班,在德育教师带领下,每周六都到“太阳村”去教村里的孩子学习吹葫芦丝。几年来他们在彼此互动中体验到了成功,他们的奉献使孩子们得到了快乐。像这样的班级和各种兴趣小组已经发展到几十个,他们用各种方式展示着自己。学校每期党课学习班都有上百名学生踊跃参加,他们为自己确立的政治信仰而倍感自豪。

(三)焕发学生创造幸福的精神

我校楼内的全部橱窗、雕饰、内墙装潢都是由学生设计制作的,教室的宣传栏以及墙上的壁挂同样是学生的作品。学生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对职业学习更有动力,对未来职业发展更有目标,对美的创造和感悟更为亲切和生动,这种综合情感体验的汇聚,成为一种积极的幸福感。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提出了“幸福从学会正确恋爱开始”,受到学生欢迎,同时引导他们理智、健康地追求幸福。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幸福价值取向还会迁移到社会生活当中。在奥运会期间,他们主动承担了从校外公寓到校区一千多米便道的白色垃圾捡拾任务,受到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政府领导和居民的高度称赞。

【陆宁,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课程: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下一篇:如何理解教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