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8-04 02:43:09

谈中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数学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习成绩突飞猛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指导学生科学学习呢?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以“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差异,而且表现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具有促进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就是因为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自信心和顽强意志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到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各起多大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应该明确非智力素质也是教育的对象。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谈到传统的数学教育,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应试”,这种片面性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而会具备良好的接纳心理。

四、关注学生的活动

新数学教材的另外两个基本特点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新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

五、数学要情趣化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二是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三是学习过程和策略的知识形态。其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首位,不再是过去的知识第一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加上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可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串连”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六、设计科学的教学思路

随着时代的转变,学生需要更为自由、全面地发展,教材的内容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很多旧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已不合时宜了,它需要注入新的时代血液。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及科学的教学方式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学思路势在必行。数学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教学总体思路的设计一定要学生自觉、自主地“学”,教师灵活具体地“导”;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不受传统教学思路束缚,大胆创造新的教学思路。

七、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

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在面向多数的集体教学中兼顾两头,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要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情况,及时注入不同的信息,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后进生能回答的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以达到大面积丰收。对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对他们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八、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融入团队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不能只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希望融入其中,并在集体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对别的同学有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看到自己的作用、自己的价值,就能放松自己、增强信心、积极发言、大胆表现,从而努力学习。同时,在团队观念的指导下,还能形成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新课程呼唤新颖的课堂导入 下一篇: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在数学课堂上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