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让教学有效展开

时间:2022-08-04 01:32:06

学会提问让教学有效展开

教师在课堂上的“善问”“巧问”“妙问”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学会提问让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展开,在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研究生物教材和学生

大多数老师都知道,只有理解了生物教材,掌握生物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提出的问题才是本质的、核心的。例如老师在分析基因概念时,学生在看书后老师可以问:“什么是遗传效应?为什么会有遗传效应?为什么说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当基因的脱氧核苷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时引起的变异类型是什么?而这种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改变后生物的性状一定改变吗?为什么?”当学生把这些问题弄明白后,就能真正理解基因的概念了。

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在讲细胞器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讲叶绿体后讲线粒体,因为学生比较熟悉叶绿体。在讲叶绿体时可以先从功能入手,比如问:“叶绿体要完成这一功能应具备怎样的结构?”因为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根据教学进程设计目标不同的问题

在新课刚开始的时候,要创设好问题情景,同时问题要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神经。例如,在讲基因工程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农民栽桑养蚕,蚕结茧后吐丝,然后制成丝绸的衣服、被子等。”笔者提出:“农民栽桑养蚕十分辛苦,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实验室里利用细菌也能拉出‘蚕丝’呢?科学家该如何去做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基因工程。”同学们听后很兴奋。又如,在讲到内环境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伸出一个手指头,动了动。笔者问:“组成手指的细胞是活细胞吗?”同学们回答:“是。”又问:“那么这些活细胞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吗?”同学们回答:“需要。”再问:“那么我把手指放在牛奶中能获得营养吗?手指在空气中舞动能获得氧气吗?”同学们都笑了。由此课导出此次学习的内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细节

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上提问 因为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为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提高教学效率,应该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尽可能少花时间。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中,在讲到分解者时问:月球上有没有细菌?学生大多认为有,因为学生感觉细菌无处不在,但当我问:月球上有没有生产者?学生知道没有,这是我说没有生产者那里来的分解者呢,学生才恍然大悟。也明白了生产者与分解者的关系。

问题的提出指向明确,有启发性 问题本身表述要明确,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不能让学生连问题本身就难以理解。例如,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科学家有没有找到遗传物质?这里的转化实验要明确体内还是体外转化实验,或者要明确是哪位科学家做的实验。学生对某一学科有没有兴趣和热情,是需要教师去调动的。设计一些有启发作用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会觉得更有趣、更有意义。例如,在讲到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时,我就问:牛吃草为什么会转变成牛肉和牛奶?人猪肉吃多了会变成猪吗?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选择好个体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先提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去思考,然后再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如果让学生先站起来再提问,站起来的学生会很紧张,有时无法正常思维,而其他学生不想去思考,这样就降低了课堂效率。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选择从优中差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做到优等生能拔高,差生也有机会回答,并能回答正确,和优等生一样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要有时间让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后不要催促学生急于回答,问题只有让学生思考后才能价值。在老师看来简单的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可能有一定难度,只有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无论得出的结论是对还是错都有同样的价值,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成才。

问题的量要适中 一节课“满堂灌”是不可取的,“满堂问”也同样不值得提倡。如果不断提问,学生会产生思维疲劳,也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整体知识的把握,不利于形成概念,掌握方法。生物学的一些知识,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教师去讲透了,再进行提问更有助于教学。

学生答题后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生答对了老师要大胆地表扬、鼓励,让学生去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如果答的不对,老师也要赞美学生回答合理的部分,同时指出错误,并启发或点拔学生,尽可能让学生答对,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展开需要教师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去研究教材和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课型、生源去设计出一个个巧妙问题,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达到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

上一篇:“人前教子”的多种解读 下一篇:在断层处架起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