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时间:2022-08-04 01:31:41

写作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写作在中考中占分比例很大,是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分数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写作的要求:“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三点要求在全国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得到充分体现。话题作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独领,但就近几年的中考作文现状来看,学生作文写“话”存在各种问题:“话”不真实、不健康、不正确,有些偏激;“俗话”“套话”“废话”一大堆,对陈谷子烂米却“食而不化”;取材狭窄,视野浅;选材与主题表现不和谐,造成写作“贫血症”。鉴于此,要想在中考中如愿以偿,就必须解决写作“综合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激活写作,必寻写作的源头,首先解决积累写作素材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彻底,写作就不会“清如许”,要使水清必有活源。

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增大阅读量,要去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充分享用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去探访自然资源,去挖掘社会资源,去开发人文资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知识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大量地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占有教材中的资料,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写作的经典,不论是结构、选材、题目、语言,还是在表现主题上堪称典范。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读、多背优美的文章篇章、名言警句,事实数据铭记于心。特别是近几年中考试题的改革,课内现代文很少或不涉及于试卷中,有些老师就乱了方寸,曾说出“教育要往哪里去?”的颓唐话,对教材内容的教学淡化了许多,有的干脆放弃了对教材的学习,毫无方向地乱翻一通,对“双基”把握不够,难怪学生下笔瞠目结舌,抓耳挠腮,文思枯竭,写出文章来支离破碎,生硬苦涩。没有对课文知识的积淀,单纯的到课外读物海洋里去泛舟,难免遭受风浪的袭击。

要想搞好写作,仅限于课本知识还不够,“文章合为时而著”。每一篇课文虽说是经典,但在选材上缺少了“新鲜性”,应向课外扩展,鼓励学生主动热情地阅读图书、报刊、杂志,不断丰富写作知识,输入新鲜的血液。在早读课上要求让学生根据积累所需尽情阅读,教师做适当的指导,定时要到阅览室里去查阅资料。

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以便查阅。大多同学不愿意做读书笔记,把阅读当作消遣,甚至把它当作释压的“避难所”,以致读无所获,写作背囊空空焉。为了让学生在短时内扩大知识面,办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读到的好书,读给或讲给大家听,轮流交换,以生养生,资源共享。书刊的经典性、思维性、基础性、批判性符合学生个性方面素质发展的要求,教师要有意组织读书班会或主题沙龙,让学生心与心交流还是大有裨益的。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外时事变幻无穷,学生成天坐在教室里很难看到世事变幻的风云,不能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触摸社会的脉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每天看早新闻,从网络中看到世界的变化。如:“两会”的召开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让学生从中体会“和谐”是含义从哪些方面去构建。这是从大方面来说,从小方面来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也要“和谐”。通过看新闻,学生间接地参与了社会,了解纵横时事,聚焦热点问题,以便为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为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宇宙万象是大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竭的源泉,要让学生扑进大自然,去领略她的美妙神奇,去产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感情,也是使学生修身养性、陶冶情感、提升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洗涤,平日积淀的压抑沮丧,同学间的隔阂误会也荡涤殆尽。那种天人合一的心灵感受,有力地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钟情,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让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文物陈列馆等场所去开开眼界,到家庭中为父亲讲故事、读报纸,掀起读书热潮,从各方面去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淀和切身体验,为写作提供了“硬件”,但“软件”建设更不可忽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兵”就是把积累的材料,按写作要求,筛选与之相吻合的材料,把它变成表情达意的内容。教师应打破陈规陋习,大胆发动学生,巧借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阅历,提倡个性写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上一篇:跑得最快的人 下一篇:脚踝,你“肿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