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学生建筑结构探索

时间:2022-08-04 01:05:00

建筑类学生建筑结构探索

建筑学包括艺术和技术两个学科领域,它还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进程、环境生态等因素的渲染。我国建筑结构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建筑文化曾在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举足轻重,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没有得到完整传承。当前,从根本上来讲,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体制方式主要源自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建筑结构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是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为学习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把钢筋混凝土设计、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等于一体,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每一部分都需要有一学期课程学习,而对于建筑专业学生却要在一学期内把几部分知识全部掌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建筑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前期力学知识基础薄弱以及土木工程实际经验欠缺,对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很难消化理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普遍感到很吃力,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偏深、授课进度偏快。本人在授课时同时会感受到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课上和课下反馈不积极。这时如果单纯将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考试考核时难度不高,平时课上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性,学生就会更难以接受,最终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建筑结构这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教学方法优化及探索就十分必要了。

1教学时存在问题探索

1.1对本学科不重视

建筑学及规划类的学生在平时专业培养上侧重设计艺术,对建筑形式及造型上很有创意,往往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结构知识缺乏兴趣。动脑想易,动手算难。这种重艺轻技的倾向使学生往往只重视自己的专业课程。

1.2学习上知难而退

建筑结构这门课程概念多,对应的公式多,公式中的符号系数多而复杂,附之构造要求又多。学习这门课不仅要理论计算,更要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对于建筑类学生而言,薄弱的力学基础以及工程经验的缺乏,使其对课堂内容很难理解,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容易知难而退。

1.3专业之间差别性

结构专业教师讲授本门课程,往往容易受到结构专业自身课程设置的影响,一旦授课时没有针对建筑类专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仅参考结构专业的教学思路来授课,往往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课堂反馈不好,也会影响授课老师教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上的探索

2.1准确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准确确定了课程教学的目标,才能更好制定课程的授课内容,任课教师应该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确定确定教学目标。通常学建筑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是建筑设计工作,为了与结构工程师更紧密合作,必须要充分了解建筑结构知识以及构造上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把曾经学过的建筑结构知识彻底应用。这就要求学生要对建筑结构施工图拥有正确识图的能力,分析结构的一般受力问题,对建筑平面和里面进行合理布置。因此授课教师要通过梁、板、柱的设计计算和构造要求,加之工程抗震基本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理论。

2.2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强化重点、弱化难点,制定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应该是荷载组合、结构如何布置,掌握基本弯压构件的力学特征、设计方法及一般构造要求,有关这部分内容要讲得清楚透彻。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授基本概念、基本计算理论为主,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讲解结构受力和构造的特征,使课程建立在工程实际背景上,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激发,并且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上的探索

3.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建筑结构实践性较强,如果仅凭黑板教学和书本知识,学生学到的是非常枯燥的,无法到达直观认识。建筑类学生对结构内部不能充分认识,结构设计及构造要求这部分实例内容,老师难讲学生难懂,势必课堂效果不好,概念原理学生没有掌握。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例如用多媒体播放著名建筑照片进行结构布置重要性的讲解。用各结构形式著名工程实例照片讲授结构构件形式、特点及构造尺寸一般规定,使得学生可以清楚了解各构件的特点及工程中的适用范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内不同设施的结构体系,以及构件中荷载传递方式、不同构件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各结构构件之间的传力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来整体结构体系受力的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联系学校周边建筑工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结构的传力机制和具体施工工艺,不再把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

4结语

建筑结构这门课程对建筑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学生阶段并没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针对建筑类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探索非常必用。笔者针对建筑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尝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了学生主动学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教学方法和做法需要长期坚持、进一步充实提高,提高学生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建筑类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达到建筑结构教学目标的需要,以达到造就综合型建筑人才的教育目的。

作者:李厚萱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上一篇:建筑结构耐久性问题研讨 下一篇:乡土树种对生态园林绿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