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新体验

时间:2022-08-04 12:32:39

数字文创新体验

“抱抱我吧,快来抱抱我吧!”

梵净山麓,两只金丝猴在游客脚边蹭来蹭去。游客一伸手,淘气的猴子却蹿上枝头,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其实,猴子、树枝和美丽的风景都是3D透视投影,这是贵州文博会推出的“妙不可言――影视互动体验”。

如何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如何实现非遗资源的创新性保护?如何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贵州文博会将数字化融合作为重要主题,以信息资源大数据为支撑平台,通过数字体验、网上商城、交互活动等形式,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贵州文化。

会上,贵州民族文化数字体验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这里集中展示了“妙不可言――影视互动体验”、“气象万千――互动呈现”、“触手可及――点播服务”、“黔贵遗音――音乐欣赏”、“身临其境――影视观赏”等数字化互动服务,其使用的声光多媒体、LED显示、三维虚拟展示等高科技手段让观众流连忘返。

“妈妈,快来看,鼓楼立起来了!”7月25日,一位小朋友拿着IPAD,用摄像头对准芦笙、笔筒、鼓楼、苗族头饰的画片。他惊奇地发现,这些物品都从屏幕上立了起来,还可以360°旋转展示――这是利用AR增强现实体验系统实现的效果。

在他身旁,几位老人坐在“黔贵遗音”区域的环形装置中,轻松操作多点触控视听系统,逐一欣赏八音坐唱、彝族民歌、芦笙舞曲等民族音乐。在“气象万千”区域,身着苗族服装的虚拟迎宾小姐用中英双语致以热情的问候,解说员利用非接触式互动数字沙盘向游客介绍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的分布情况。在“身临其境”区域,十余平方米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正在上演裸眼3D“大戏”――以堂安侗寨和贵州文化掠影为主题的两部纪录片,让观众真正身临其境,水碾、石碓、纺车似乎触手可及。

排队人数最多的要数“触手可及”区域。利用物体识别联动系统,游客可以随意调取八音坐唱、傩戏、蜡染技艺、萧笛制作、木鼓舞、毛龙节、刻道、苗绣、马尾绣、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字和视频介绍。用手指一推,视频立马就在大屏幕上播放,这项功能吸引了许多年轻游客。

“木鼓舞、毛龙节、刻道都没听说过,来数字体验馆才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贵阳市民雷蕾说,在数字体验馆,她看了很多非遗项目的介绍,听了具有立体环绕效果的民族歌曲,还“和虚拟的金丝猴照了相”。

“通过数字化传播、共享贵州的民族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市民通过远程观赏、学习并深入探索。数字化的范围很广、受众面很大,能够很好的保存、展示民族文化。下一步,美术馆、博物馆的发展,我们都希望能走数字化道路。”贵州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韩红表示。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贵州的文化资源长久保存、广泛展示,本届文博会做了大量探索。除了数字体验馆外,“掌上文博会”是更为便捷、更为长效的工具。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多彩贵州文创博览交易会公众号,游客便可以使用“掌上文博”、“文博商城”、“文博服务”等功能。其中,“掌上文博”提供了资讯、导览、地图等功能,还可以在线浏览展区;“文博商城”则提供了“太阳鼓”银饰、“黔包”风物、“布依阿妈”鞋履等贵州文创产品,方便游客选购。

“‘掌上文博会’让为期3天的实体展会变成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这种模式将会延续下去。”贵州文博会执行团队负责人陈珑介介绍,除此之外,文博会200余家参展商都实现了数字化展示,买家和客商扫描二维码便可以进入商铺的微商平台,实现实时接洽和交易。

文化创意与科技相融合,为游客、展商、采购商带来一场数字化、信息化、交互式的文化盛宴。借力大数据、新技术,“文化促发展、创意赢未来”正在走进生活、变为现实。

上一篇:图说贵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 下一篇:陈敏尔:有信心、有决心履行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