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

时间:2022-08-03 09:51:42

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

摘 要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模式转变,导致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路径。按照企业的用工专业、人才需求,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初步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这种方式对学校的学生来说具有了稳定的就业分配单位,对企业来说具有了稳定的用工输入。有效的改善了学校招生分配难、企业用工人员不足的矛盾。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中职 公共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求发展的模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离不开公共基础课程这一关键构成要素。对中职生来说,与专业课学习专业技能相比,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学生的能力,是学生在高新技术、知识经济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适应职场需要的必备因素。

1校企合作的概念和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合作的概念和意义

校企合作就是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建立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合作教育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职业教育适应于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企业和学校达到“双赢”。校企合作需要把握以下原则:(1)中职主体,依托企业的原则;(2)服务企业,企业需要的原则;(3)遵循双方互惠互利和良性互动的合作原则;(4)资源共享的原则。中职学生可采用顶岗实习、实习实训、半工半读这些形式完善自己的技能学习。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又能尊崇学校以能力为主的办学原则,还能体现毕业即就业的办学宗旨;对合作企业而言,不仅得到了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又能节省培养新进员工的开支;对于学生来说,在降低就业压力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技能素养,学生能在合作企业岗位上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那么这将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共赢。

1.2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中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时间不长,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办学,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学校自立更生,尽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院校自身也增加了学费金额,但是中职院校中部分专业还存在实训课的经费短缺、设施不齐全、场地不充足等等问题。另一方面,各校扩招所导致中职学校出现师资不足的情况,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校企合作工作中,企业所表现出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利益驱动。因为政策的因素,企业的利益没有保障,大多存在要求高、责任重,付出多、收效少。

2中职公共基础

2.1中职公共基础课的概念和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应该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学生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目的的专业以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总和。中职公共基础课的作用:(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打好基础;(3)丰富学生继续学习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4)培养、训练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2中职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中职生生源质量下滑,文化基础薄弱,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生源数量一年比一年少,同时生源的质量也难以保证。中职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就业,导致部分院校只注重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中职公共基础课由于学校资源的限制,重理论轻操作,教学方法单一,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策略

3.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工作人员从心理上真正的重视中职教育及其与企业的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选派相关人员,建立专门的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和事宜,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不断进行总结,弥补其中的缺陷。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基础性文件,用来规范学校和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于中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其渡过难关。

3.2加强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

中职院校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结构,要做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合理、科学、完整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升教师的素质,注重学生社适应能力的培养,改善职学校“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发展倾向及教学困境的存在,几乎所有基础学科的任课教师都无法体现自身的主体性,教学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也丝毫体会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产生了职业倦怠,把教学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要建立反馈机制,做好对于中职教师的教学考核工作,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要利用校企合作、校外实训、社会实践等体验活动,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化。中职职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将实践放于首位,将理论次之的文化开拓,必须从中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全细节中全方位地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激活全体师生的职业素养。

3.3对于课程和内容的改革

在中职教育中,兼顾“能力本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确立后,我们就要探讨如何把这种对能力的定位和结构分析,以及个体综合素质的类别提取和层次定位转换为课程的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的凭借,是教师和学生、课堂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材,因此要加强的教材改革。

4结语

校企合作办学对我国中职学校来说历程还不久,但却是中职学校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力量源泉,也是企业充实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发挥政府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使然,是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状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所致,也是在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 邓佳楠.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

[2] 李慧丽.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

[3] 付欢欢.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D].河北师范大学,2015.

上一篇:浅谈琵琶练琴时间的利用与效率的提高 下一篇:基础教育视角下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