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危机及转型升级

时间:2022-08-03 07:57:03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危机及转型升级

摘 要 制造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全球来看,当前国际制造业正处于竞争格局和产业布局加快调整阶段。如何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打造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日益成为了亟须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 中国制造 产业链危机 转型

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及现状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国内制造业遭遇了的极大的挑战,出口需求明显萎缩,外贸加工企业订单量大幅减少,短期内看不到缓和迹象,而国内需求又严重不足,人民币汇率持续攀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多地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再加上信贷紧缩政策导致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紧缺等等诸多因素,使得我国制造企业步履维艰。但是,中国国内制造业的紧张局面并非是全国性的,涉及面最广、形势最为严峻的是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其中这些地区的中小制造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代工企业。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2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1%,比上月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和48.1%。2012年12月,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1升1平3降。其中生产指数为52.0%,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速略有放缓。新订单指数为51.2%,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3.3%,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加大。

以上是我国制造业近期的宏观数据,以下将重点分析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产业链地位。

从附加值看,产业链各环节可以用“微笑曲线”形象加以说明:

其中,产品的前期设计研发、市场调研等目前基本上都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来做,而后期的仓储、物流、批发、零售也多是由外商完成。外商凭借其主导的产业链,靠其在订单上的优势,实际上支付给中国工厂的价钱远远比其自己制造还便宜。中国工厂只不过进行“来料加工”或“来样加工”等制造环节,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同时也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一环。

以苹果公司生产的iPhone手机为例,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占有利润排在第二的是塑胶、金属等原物料供应国,占去了21.9%;作为屏幕、电子元件主要供应商的韩国,分得了iPhone利润的4.7%;而中国内地劳工获得的仅为1.8%。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下,像富士康这样的中国代工厂既不具备研发设计的核心能力,也很难控制品牌营销等制造之外的其他环节,外商通过对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掌控,可以轻而易举地挑起中国厂商的价格战,这样就使得中国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积累,进而无力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以至于他们不停地剥削我们的劳动,浪费我们的资源,破坏我们的环境,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中国企业锁定在了产业链的低端。

二、我国制造业低端锁定的原因

是何原因导致了我们产业链在全球分工中的低端困境?其中除了我们自身的要素资源禀赋及外贸战略定位原因之外,还因为目前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发达国家凭借着其先发优势而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一)我国的要素禀赋及外贸战略定位

传统的贸易理论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这种境况,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都强调了只要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进而交换,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当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其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且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根据比较优势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

作为世界经济三大支柱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都是由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最初发起组建,并由他们主宰控制,以至于他们制定规则时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分工中利益的分配格局,而发展中国家则只能成为规则的被动接受者。与此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在产业关键技术、核心环节等方面的严格控制,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通过合作引进或者在短时间内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突破,以至于在很长的时期内被锁定在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

三、如何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的新形势对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如何走出产业链危机,实现向中高端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走自主创新之路

通过自主研发创新逐步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的依赖,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通过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的研发设计,势必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同步大发展,最终延伸至整个产业链。

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自然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和长期的扶持,政府应顺应形势要求,积极调整产业和外贸发展战略,通过体制创新,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特别是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根据国际上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在开放条件下面临的知识产权形势,中国必须加紧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保护国家的技术安全,促进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限制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滥用。

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应主动转变观念,要把研发设计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重视。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和变动,而产业格局作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内容,也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所以我们尤其是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加大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而普遍缺乏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则可以通过加强合作,积极涉足政府扶持的新兴产业,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下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二)借鉴国外经验,走适合国情的产业升级之路

Hobday、Ernst和Kim等学者先后对韩国、台湾地区等电子产业的研究发现,通过早期为美、日等国企业从事组装、加工,经过技术模仿、消化吸收到实现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建设,沿着OEMODMOBM的路径实现了产业升级,并由追随者最终成为了领导者。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国家或地区企业实现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自从1990年代以来实行的外向型经济及其加速发展,为其实现产业转移升级提供了机遇。

我国也同样可以利用目前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提升我国在亚洲生产产业链中的地位,促进中国区域内的产业转移。

随着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亚洲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将逐步加深,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将不断降低。在这种区域产业发展框架下,亚洲生产网络的产业内分工程度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也将将深入地融合到亚洲尤其是东亚生产网络中。在区域内随着贸易规模扩的大和分工程度的加深,我国应积极地利用各国价值链分工地位转换的契机,提升在区域内分工与贸易地位,促进国内整体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三)推动国内地区间产业转移,实施多样化区域竞争策略

与日、韩和台湾地区不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业链升级所需要的低端环节可以在国内区域间实现转移。通过发挥中西部的比较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要积极调控引导,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进东部实现产业链升级,进而推动我国完整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上一篇:让课堂在思辨中的生成 下一篇: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