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出击见招拆招

时间:2022-08-03 03:55:23

目前,装甲车辆在战场上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威胁。这些威胁除了有化学能弹药(如近距离发射的RPG火箭弹)、动能弹药(如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还有种类繁多的攻顶弹药。因此,要求主动防护系统必须能够尽快探测和跟踪来袭目标,计算最佳反应时间并进行“软”或“硬”杀伤防护。为确保成功,上述过程必须在1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并能够在所有气象和能见度条件下实施,而且要把对周围人员的连带毁伤降至最低。

按照防护机理的不同,主动防护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反制或“软杀伤”系统,即采用信号削减措施(如隐蔽、干扰和诱骗等)使来袭弹药陷入迷盲状态或改变方向;二是主动或“硬杀伤”系统,即在敌方导弹或炮弹撞击车身之前对其进行拦截。

“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

俄罗斯的“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探测器与控制装置、杀伤弹药和发射装置。探测与操纵装置由毫米波雷达、计算机操纵台和指令转换部分组成。毫米波雷达能够对坦克周围220度范围进行扫描,当发现有类似于导弹或火箭筒一类的目标接近自身50米处时,雷达转入跟踪模式,判断来袭目标是否会击中自身保护的坦克装甲车辆。如果判断有可能击中,雷达就继续收集目标的运动数据,并让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机处理这些数据,在炮塔的周围设置有26发抛射弹药,发射弹匣呈扁盒形,拦截弹也呈扁平状,每一发拦截弹保护一个水平扇形区,相邻拦截弹的拦截区相互重叠,以保证来自同一方向上多枚来袭目标实施重复截击。计算机确定需要发射时,自动选择处于最佳位置上的那一发拦截弹,发出射击指令后,拦截弹向上弹出.在距离坦克外侧3米左右的高度上爆炸,形成向下的斜向定向爆炸破片射流,将来袭导弹或火箭弹击毁。可拦截的来袭目标速度范围大致在700米/秒-以下。目标探测距离为50米,系统反应时间为0.07秒,再次拦截时间间隔为0.2~0.4秒。据说该系统可以对抗现役的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和从远距离发射的速度已经降低的破甲弹和碎甲弹。

“速杀”主动防护系统

2006年3月3日,美国未来战斗系统(FCS)的主要系统集成承包商――波音公司选中美国雷神公司网络中心系统分部为FCS的装甲车辆研制的主动防护系统。该系统就是雷神公司自筹资金研制的代号为“速杀”(Quick Kill)的防护系统。2007年2月7日,在研制仅6个月后,该系统就在测试中摧毁了1枚在50米外向车辆发射的RPG火箭弹。

“速杀”系统将与网络中心系统分部研制的多功能无线电系统(MFRFS)集成。MFRFS系统将作为FCS载人地面车辆的通用雷达,这种采用电子扫描方式的固态阵列式相控阵雷达能够探测和跟踪“全谱系威胁”,并支持一系列无线电功能,包括监视、高波段安全通信和作战识别等。MRFRS能够向“速杀”系统发出战车即将遭到敌方反装甲武器攻击的警告,并能测算出敌方弹药的飞行速度和弹道,确定拦截点并引导“速杀”系统的导弹实施反击。“速杀”系统采用垂直发射技术,这种长度为510毫米的导弹在发射后向上弹出,随后加速飞行至拦截点,使其聚能爆炸式战斗部向下飞行并在空中摧毁来袭弹药。采用这种攻击角度的原因是确保连带毁伤的风险降至最低。总之,“速杀”系统能够跟踪和反击多种类型的威胁,而该系统的重量不超过136千克。

“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

“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由以色列拉法尔公司所属的装甲研究所与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埃尔塔公司历经10年共同研制而成。2005年3月,“战利品”首次公开展示。据称,“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能够摧毁“所有产生热量的反坦克弹药”,并且不受装甲车辆自身运动状态、气象条件和装甲车辆所处环境的影响。“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的总重量不超过454千克,可安装在轻、中、重型机动平台上。该系统已安装在“梅卡瓦”3和“梅卡瓦”4主战坦克上进行了测试,预计2008年2月开始-批量生产。

“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主要由两个子系统组成:一是威胁探测和跟踪子系统;二是硬杀伤子系统。前者由数个传感器组成,包括4部平板式雷达,它们分别位于装甲车辆四周并提供全方位探测和跟踪。当该系统识别出某种威胁后,随即计算出最优拦截点,反击装置打开并发射拦截弹,在距装甲车辆10~30米处形成“射束”式破片拦截来袭弹药。据拉法尔公司介绍,该系统能够“防御从不同方向同时飞至装甲车辆附近的几种不同弹药”。“战利品”在设计过程别注意降低连带毁伤风险,计算机模拟表明,该系统对附近人员的连带杀伤风险不到1%。另外,该系统还安装了自动装填系统。

通用动力公司和拉法尔公司对美国海军陆战队于2005年7月的装备需求做出了回应,它们向美国海军陆战队建议将“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安装在700多辆由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轻型装甲车辆上。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已为其130辆LAV A2型新型装甲车订购了“战利品”系统,预计订购数量还将增加。

乌克兰的“阻击网”系统

乌克兰的“阻击网”(Zaslon)系统包括一个探测雷达、控制台和多个拦击弹药发射装置,每个发射装置呈扁盒状,可以容纳3发拦截弹药。发射装置可以水平布置在坦克车体的前后左右,与“竞技场”不同的是发射器发射的弹药是水平发射出去,拦截弹呈圆柱状,圆柱表面布置有预制破片,可使预制破片垂直于拦截弹轴线飞散,形成一个有一定“厚度”的杀伤面,而来袭导弹或穿甲弹芯又是长度在600毫米以上长圆柱体,因此破片碰上目标的概率是相当大的。该发射系统也可以立起固定在炮塔上,形成水平的拦截面,以对抗攻顶弹药和大角度俯冲的导弹。

TRAPs气囊防护系统

为使轻型装甲车辆有效防护RPG的攻击,美国达信公司于2006年lO月展示了一种RPG气囊防护系统(TRAPS)。该系统采用基于警用车速监视器原理研制的雷达和改进型气囊系统,它不仅能为装甲车辆提供防护,还能保护乘员及其设施。当雷达探测到外部来袭威胁后,该防护系统的处理器启动下射式气囊(这些气囊置于车辆顶部两侧),气囊在30毫秒内膨胀并吸收RPG的冲击能量。在2006年4月进行的测试中,该系统有效抵御了几种不同引信的RPG-7的攻击,而且能够抵御采用串联战斗部的RPG的攻击。美国国防部快速反应合同办公室于2005年向该项目提供了350万美元的经费资助,而且美国国会也批准在2007财政年度国防预算中为该项目再拨款300万美元。该项目的后续研发包括加装

存有2个气囊的盒子,以抵御反坦克武器的二次杀伤威胁,以及为大型车辆(如“斯特赖克”装甲车)研发同类防护系统。

MUSS主动防护系统

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EADS)所属防务电子公司和KMW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2100万欧元的研发合同,为德国“美洲狮”步兵战车研制多功能主动防护系统(MUSS),并进行相关的集成、测试和性能认定。自1997年以来,德国BWB防务采购署一直在为MUSS系统提供经费资助。预计德国政府很快将批准采购410辆“美洲狮”步兵战车,合同价值30.5亿欧元,并将从2009年开始交付,而为所有“美洲狮”安装MUSS防护系统的合同价值将达到2亿欧元。

当MUSS防护系统探测到威胁后,将在1~1.5秒内启动烟幕装置或发射红外干扰信号。4个导弹/激光威胁警戒系统安装在“美洲狮”步兵战车的炮塔四周,并与1部主动红外干扰器和76毫米口径榴弹发射器相连接。MUSS系统能够在水乎360度和70度仰角的范围内提供防护。每个传感器的探测范围为95×70度,分辨率达到正负1.5度。在2003年的测试中,安装在1辆“豹”2A5型主战坦克上的MUSS防护系统针对多种导弹威胁成功实施了防护。

76毫米口径的“马斯克”多光谱烟幕弹由莱茵金属公司所属子公司瓦菲弹药公司制造,它基于双模块设计,一种模块能够生成高强度射线,这些射线采用了有效的诱骗技术,另一种模块能够生成干扰视觉和红外探测的烟幕。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马斯克”多光谱榴弹还适合用66毫米或81毫米口径的榴弹发射器发射。

EADS和KMW正在共同研制紧凑型MUSS防护系统,它将安装在KMW公司的“小狐”4×4装甲侦察车、“拳击手”8×8装甲人员输送车和“豹”2主战坦克上。该系统的重量为130千克,包括1座桅杆装置、红外干扰器、4个导弹/激光威胁警戒系统传感器以及8具76毫米榴弹发射器。

“铁拳”主动防护系统

2006年中期,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MI)首次对外公开展示了新式“铁拳”主动防护系统,该系统可安装在轻型车辆和主战坦克等多种作战平台上。根据其设计要求,该系统对RPG、反坦克导弹、反坦克化学能弹和穿甲弹等都能进行有效防护。

“铁拳”系统使用由IMI和埃尔塔共同研制的雷达传感器以及由埃尔比特公司研制的被动红外探测器。这些探测器负责探测潜在弹药威胁并测量其距离和弹道,从而使控制装置能够测算出拦截点,随后发射拦截弹在不引爆来袭弹药的情况下将其摧毁或破坏,整个拦截过程持续不到1秒。IMI已在M113装甲车上对该系统进行了大量测试,以色列国防军从2007年中期开始对其进行作战评估。

“阿维斯”主动防护系统

德国迪尔公司也研制出可安装在轻型和重型装甲车辆上的硬杀伤系统,它能够摧毁RPG和其他化学能弹药,并能降低动能弹头的穿甲能力。“阿维斯”(AWISS)系统包括1部Ka波段搜索和跟踪雷达,该雷达与发射装置(由传感器和2个发射器组成)相连,能够提供360度全方位防护。该系统在距车身75米处探测到来袭威胁,随后发射重量为3千克的榴弹,在距车身10米处实施拦截。整个拦截过程耗时355毫秒。“阿维斯”系统总重量400千克。迪尔公司已建议将在“豹”2系列主战坦克、“美洲豹”步兵战车及其他高价值装甲车辆上安装“阿维斯”系统。

CRAD主动防护系统

鲁阿格(Ruag)公司已研制成功了一种近程主动防护系统(GRAD)。该近程主动防护系统采用可控式破片技术,使用绝大多数装甲步兵战车上都安装的标准的烟幕弹发射器发射拦截弹药,该技术借鉴了鲁阿格公司的60和81毫米迫击炮反人员反器材(MAPAM)炸弹技术。当拦截弹药发射至距车身35米处时,引爆并生成含有1000多片重量为0.3克的金属破片的云雾状物质。发射器与威胁探测系统相连接。

AMAP主动防护系统

由ADS/IBD Deisenroth2E程公司研制的先进模块装甲防护系统(AMAP),包括车辆衬垫、高性能装甲、主动防护系统以及信号管理系统等子系统。

在2006年度的欧洲萨托利防务展上,BAE系统公司下属的赫格隆公司展示了安装有AMAP防护系统的CV90120轻型坦克,当时瑞典防务装备管理局正在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意大利依维柯公司于2007年5月初宣布,AMAP系统已被该公司研制的4×4型LMV装甲车采用,并在政府代表的监督下进行了实弹演示。意大利、挪威和英国陆军都已采购LMV,该车改装了由IBD Deisenroth工程公司研制的模块装甲。AMAP系统展示了能全面防护多种威胁(包括近距发射的RPG)的能力。据IBDDeisenroth工程公司称,AMAP系统的批量化生产最迟将从2008年开始。

“盾牌”主动防护系统

意大利国防部和奥托・梅莱拉公司从2002年开始共同研制“盾牌”(意大利语为Scudo)主动防护系统,双方各出资50%。奥托・梅莱拉公司以前在研制海上点防御系统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它在研制装甲防护系统时采用了双层防护方式。外层包括X波段的主动连续波雷达和2套榴弹发射器,可采用2或4个发射单元。雷达采用两种方式安装:一是安装在旋转式桅杆上的几处位置,二是安装在车身周围的几个固定位置。如果控制系统确定有足够的拦截时间,就可沿来袭弹的飞行轨迹发射1或2枚70毫米拦截弹。这些弹药将被“智能”近炸引信引爆,并在来袭弹药的飞行轨迹上抛洒数千颗钨质弹丸组成弹幕。如果来袭威胁是近距发射的RPG或类似武器,没有足够的拦截时间,“盾牌”防护系统将由内层的爆炸式贴片释放出数千颗钨质弹丸。奥托・梅莱拉公司计划2008年进行实弹试验。

LEDs主动防护系统

萨博-格林泰克(saab Grintek)防务公司的分公司萨博航空电子公司正在积极推销其研制的LEDS-150防护系统。这种被称为“地面电子防御系统”的主动防护系统是南非几家公司的合作产物,包括丹尼尔动力公司、贝林根工程研发公司、克瑞恩技术公司和库尔赫技术公司。这种模块化防护系统的第一阶段产品代号为LEDS-50,包括1部主动防护控制器,提供360度水平防护的4个LWS-300传感器,以及1个提供半球范围防护的LWS-500传感器。当敌方测距仪、信号指示器、激光制导导弹或激光眩目器照射装甲车辆时,LEDS系统随即对装甲车辆乘员提出警告。目前,荷兰已订购了184套

LEDS-50防护系统,用于装备该国陆军的CV9035 Mk3型装甲车。

2004年由BED和克瑞恩技术公司共同研制成功的LEDS-100防护系统具备软杀伤能力,它将LEDS-50防护系统与双联六管高速定向榴弹发射器(HSDL)相结合。当该系统设置为自动模式时,控制器将启动榴弹发射器并发射多光谱烟幕弹。1枚或多枚Lacroix Galix 13型多光谱烟幕弹将在“不到800毫秒的时间内全面生成有效的烟幕”,烟幕距车身40~50米。2007年3月,在2007阿布扎比防务展览会上,LEDS-100安装在1辆改进型M60坦克上展览,这种坦克由约旦阿卜杜拉二世国王设计和发展局研制。

萨博航空电子公司计划在2007年10月或11月展示具备硬杀伤能力的LEDS-150防护系统,该系统安装在瑞士莫瓦格公司研制的“食人鱼”轮式装甲车上。LEDS-150发射由丹尼尔动力公司研制的“猫鼬”1拦截弹,用于拦截距车身20米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和RPG。来袭弹药通常被“猫鼬”1在距车身6 25米范围内形成的爆炸弹片所摧毁。该公司希望LEDS-150在2009年初实现批量生产。

下一阶段的研发工作将是研制LEDS-200,它主要采用多波段寻的头摧毁顶部攻击弹药等武器。通过安装在车身周围的喷淋装置,主动信号管制子系统放射出泡沫塑料(由库尔赫技术公司研制),使车身信号特征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发生变化,由此使敌方弹药的多波段寻的头脱离锁定状态。ASM还可摧毁红外和无线电探测器,并可通过人工操作摧毁敌方投向战区的巡航导弹。

最后阶段的产品LEDS-300将采用“可控式”防区外动能摧毁弹药,这种改进型弹药适合在距车身至少150米处拦截针对装甲车辆的各种威胁。1枚原型拦截弹已在多次测试中成功摧毁了105毫米穿甲弹,官员们对LEDS-300在2010年成为有效作战系统充满信心。

据称,LEDS系统有可能被南非陆军选人代号为“马蹄铁”的步兵战车研制计划,该计划涉及由南非自行研制的264辆模块化作战车辆,这种车辆以帕特里亚公司研制的8×8模块化装甲车为原型,预计首批车辆将于2012年中期交付。

上一篇:2007中国周边军情扫描 下一篇:2007世界坦克装甲车辆发展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