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3 04:45:22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研究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企业性质所决定的。没有经济效益,企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为此,在工业生产的组织和发展上,必须处理好速度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当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实现持续合理的高速度。经济的增长不是依靠大量新的投入,而是主要依靠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比,依靠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从以外延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向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方式,把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从低水平的趋同建设转到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来。

一、提高经济效益微观上要求企业不断向内使劲、苦练内功

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途径是:规模经济出效益。企业规模是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工业企业里集中的程度。合理的经济规模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确定合理经济规模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确定合理经济规模的最简单的方法叫盈亏平衡法。企业实际规模达到平衡点规模,才有可能盈利。如某厂全年预计总费用为(F),每吨产品售价为(P),每吨实际成本费用为(V),则盈亏平衡点规模应为F/P-V=Q。也就是说,该厂年产量只有达到Q吨以上,或者说销售收入超过QP万元,才有可能赚钱。规模经济对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项目设计能力要达到行业规定的规模水平,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先天条件;二是企业生产组织尽可能实现能力匹配,防止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对产品有销路的生产线,要通过填平补齐,达到前后生产能力一致。

提高质量出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最终产品质量可以实现优质优价,产品质量好,售价就高。二是通过提高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产品合格率,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若每个工序合格率为A,工序共有n个,则最终产品合格率为A的n次方。这说明强化工序管理,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发新产品出效益。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企业按照“市场上需要什么,什么最赚钱,就开发什么”的指导思想,一方面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节能降耗出效益。工业产品的消耗包括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在劳动消耗方面,主要可通过强化内部经济责任制,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减少劳动的消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按照部颁或行业劳动定额,优化劳动组织,减少不必要的劳动时间,提高设备看台率。在物质消耗方面,一是可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直接降低物质消耗。二是修旧利废,变废为宝。三是加强日常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损。从原材料、燃料采购——库存——生产——产品等每个环节都要有消耗定额,并按此定额严格考核,奖惩兑现,把各种物料消耗控制在最低标准。

加快资金周转出效益。资金是工业企业的血液,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决定了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长期负债,还是流动资金短缺贷款,除了还本之外,还将支付占用期间的利息,所以加速资金周转,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办法:一是提高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克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效益滑低谷的被动局面。二是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要采取出租、转让、变卖、调剂等形式,发挥效益。三是勤贷勤还,减少不必要的货币资金占压。四是结合企业偿债能力,千方百计筹措较低利率的贷款,减少财务费用。五是加强产品销售,减少产成品及应收货款资金占用。六是合理储备原材料,节约采购原材料资金,降低储备资金占用。总之,要千方百计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

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出效益。在制造费用中,需要严格控制的有:办公费、差旅费。一般可采取定额包干,节约归己,超用自负的办法强化管理。在销售费用中,可采取与销售额挂钩的办法,按一定比例提取有关费用。在管理费用中,对于政策性提取的费用严格按有关政策提取;对于办公费、差旅费,尤其是业务招待费要区别情况,严格标准,不要让企业的效益白白吃掉。此外,还要严格控制其它一些营业外支出。对于生活福利设施最好是采取“脱离”企业的办法,减少企业办社会负担,变暗补为明补,以便加强经营核算,增强竞争能力。

二、提高经济效益宏观上还应着力把握的举措

第一,正确认识资产与负债关系。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吸收资本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负债经营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筹资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企业负债比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周期引起的景气波动。在经济起步增长时期,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较好,大量举债可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确立,绝大多数产品从“短缺”走向供过于求,宏观经济政策稳中求进的形势下,企业必须重新认识资产负债比例关系,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处于成长期的项目,可以高出一般资产负债水平,以形成先发效应。而对一般性项目则要把握举债的尺度。即举债规模不能超过临界点(一定时期企业举债应支付利息与企业产品的销售利润相等时的举债数额)。超过临界点,企业将发生亏损,也没有偿还能力。

企业经营者应从计划经济的思维观念中解脱出来,牢固树立资本营运观念。不要只是营运产品,关键要学会营运资本;不要只注重企业规模、产品产量的扩张,关键要看是否有效益;不要单纯看机器是否在转圈,关键要看资金是否在增值;不要光看资产总量有多少,关键要看参与流动的可用资金有多少;不要只关心项目能否挤进笼子,关键要看投入产出资金回报率;不要只看我能生产什么产品,关键要看市场上需要什么产品;不要光看银行财政给我多少贷款,关键要看我有多大实力;不要一味追求“高、大、洋”,同时还要注意“短、平、快”。

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微观经济基础。从经济生活的规律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市场环境和市场规范的全面形成和发展。《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企业,产权关系明晰,企业是主人的企业,主人是企业的主人,克服了过去在产权虚置条件出现的包盈不包亏弊端。同时,公司化模式中形成的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相互制约的企业内部竞争、约束机制,等等,既给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了压力,又相应增强了内部活力。

上一篇: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的思路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大豆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