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武侠各不同

时间:2022-08-02 11:18:18

古龙偷师日本

“刀光一闪,头颅落地。鲜血雾一般弥漫在昏黄的灯光下,灯光红了,人的脸却青了。他也用刀,他也杀人,可是现在他看见了傅红雪这一刀,才知道自己用的根本不能算是刀,他甚至觉得自己以前根本就不能算杀过人。灯光又昏黄!他抬起头,忽然发现傅红雪已不在灯光下,灯光照不到的地方仍是一片黑暗。”――古龙《天涯・明月・刀》

古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台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梁羽生齐名。古龙武侠小说与金庸、梁羽生等人相比,特色鲜明,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武功描写上,不注重具体招式的详细刻画,打斗场面描写简洁,往往在刀剑出鞘的短暂瞬间生死立判,并且十分注重对打斗前后现场气氛的生动描写。比如古龙在《剑花・烟雨・江南》一书中的描写“鲜红的血,在青灰色的砖石上慢慢地流动,流到一个人的脚下。这人就像是突然中了一箭,整个人跳起来,狂呼着奔出去。寒光又一闪,他的人又立刻飞了回来,仰面跌倒,一个人也已断了五截。鲜红的血,又开始在青砖上流动。大厅里静得甚至可以听到血液在地上流动的声音,一种令人魂飞魄散的声音。”故事情节的描写跌宕起伏,生动传神。

我们知道,在古龙之前,以金庸、梁羽生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武侠小说,非常注重描写一招一式的打斗,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和套路描绘得活灵活现,如金庸在小说中创造的北冥神功、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无不让读者身临其境,信以为真,甚至有读者照着小说的描写练起功夫来。而古龙的小说则完全跳出来了,基本上都是“无招胜有招”,对招式的描述都是一笔带过,而着重于打斗前后的环境描写,以此刻画环境的凶险和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

武侠套路大不同

其实,古龙的这一写作风格不是完全独创的,而是深受日本“剑侠小说”的影响。比起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中国武侠小说,日本剑侠小说更加侧重打斗前后肃杀气氛和打斗双方或恐惧或阴险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而关于打斗的描写十分简略,通常在刀出鞘的瞬间,寒光闪过,一刀毙命,日本剑侠小说大家柴田炼三郎在《战国旋风记》一书中这样描写冢原卜传的精湛剑术:“他的比武都只在一瞬间便分出了输赢,围观者甚至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比武便已宣告结束。”再来看这部小说里关于杉边刑部和小太郎的剑术对决:“当杉边刑部再次站到小太郎面前时,小太郎已根本不记得他姓甚名谁了。与以往的任何一次一样,小太郎将对手叫到院中,大喊一声:‘来吧!’手握木刀拉开了架势。但就在这一刻,他突然在对手的剑上感觉到了一种怪异的诱惑,同时凭直觉感受到了四年前被自己一刀击成聋哑者的强烈的令人恐惧的复仇意识……随着难以名状的一声怪叫,刑部手中的木刀漫无目标地挥向了天空。”这段文字细致地刻画了小太郎在与刑部格斗前的复杂心理活动,关于格斗过程的描写十分简练,格斗最终以“刑部手中的木刀漫无目标地挥向了天空”而终结,刑部的复仇活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中日武侠小说描写的侧重点如此不同,是与现实情况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武侠小说对一招一式打斗的详细描写,跟中国功夫的习练方法有关。中国传统武术讲究基本功和套路,基本功主要包括各种手形、步法和手法,手形有拳、掌、勾;还有马、弓、虚、丁、仆等步法;蹬、踢、踩、扫、盘等脚法,其种类、流派和风格更是十分多样。所以,中国武侠小说家吸取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各种元素加以艺术创造,塑造出了各种神奇的武功。而日本武术虽然来源于中国,但是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日本武士在格斗时使用的兵器是武士刀,武士刀身长而且带有弧度,据说源自蒙古人使用的蒙古刀,由忽必烈远征日本时传入,武士刀讲究以静制动,一刀毙命,在练习时特别注重速度、气势和心理活动的训练,因此日本剑侠小说在描写打斗场面时十分简练,古龙的作品也呈现出这一特点。

不一样的武侠情怀

中国武侠小说家往往喜欢塑造一个虚拟的江湖世界,这个江湖世界可以是大漠旷野、悬崖峭壁,也可以是冰雪覆盖的天山雪原。在这里,侠客们可以任意驰骋、快意恩仇,武功是解决是非、分辨黑白的唯一手段,无论是王侯贵族还是江湖侠客、乞丐、僧人,都是通过武功来解决彼此之间的恩恩怨怨的。中国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其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秘密社会组织,如白莲教、天地会……这些秘密社会组织相对于官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有自己的江湖规矩,可以不受官府约束,但是也时常遭到官府的镇压,而武侠小说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一步塑造了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的“江湖”。

日本武侠小说中没有江湖这一概念,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平民,他们有自己的职业,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另类之处,像藤泽周平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俸禄十分微薄的下级武士,每天都要从事简单而单调的工作,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上班族。司马辽太郎的小说《真说宫本武藏》一书中的宫本武藏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武术家,小说描写了宫本武藏一生习武比剑的经历。

中国武侠小说之所以塑造出一个独立的“江湖”世界,其实是寄托了中国文人的一种政治理想。现实社会充满了太多的黑暗与不公,因此文人塑造出一个高于现实世界的“江湖”,寄希望于侠客,通过侠客惩恶扬善来改变现实的不公平。虽然中国武侠小说里的侠客游离于现实社会,行走于江湖,但是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又会舍身忘死,挺身而出。中国的武侠小说充斥着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里,在满清入关、天下黎民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之时,隐居天山的晦明禅师派他的四位弟子连同三位侠客下山抗击清军,拯救天下。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在蒙古南下攻打襄阳之时,郭靖率领南宋军民誓死抵抗,阻止了蒙古军队的南下,身为契丹人的萧峰为了维护宋、辽之间的和平,殉身而亡。

而日本武侠小说中就很少出现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意识,有的只是武士忠于各自领主的忠诚意识。日本历史上,尤其是战国时期,列国林立,互相争雄,各领主手下都拥有大量武士,武士以效忠于自己的领主为最高荣誉,即使战败也拒绝投降,在战败时切腹自杀被看作军人的一种荣耀。武士道的最高准则就是忠诚,强调武士要效忠于领主。

上一篇:一杯沧海,一笑天涯 下一篇:白的 黄的 粉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