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解决策略

时间:2022-08-02 06:51:48

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

网络心理障碍是指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其表现症状为: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随后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不上网则情绪低落、疲乏无力、外表憔悴、茫然失措,只有上网后精神才能恢复正常。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大多数表现为感情上迷失自我、角色上混淆自我、道德上失范自我、心理上自我脆弱、交往上自我失落。帮助中学生克服网络心理障碍,进而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已经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正确的网络认知

网络世界既是一个充满自由、开放、平等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着诱惑与陷阱的危险之地。对于中学生而言,应该看到网络只是一个工具,网络社会并非真实的社会,网上暂时的成功并非是真实的成功,虚拟的情感的宣泄与满足也并非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夸大网络的功能并进而认为网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或认为网络导致人的自我迷失、人与人之间相互欺骗、社会秩序紊乱而否定网络的作用都是错误的。中学生只有对网络树立正确的认知,才有可能正确地面对网络,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准确把握自我,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处理好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关系,避免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自律与自我管理

自律有两层含义:其一,自律总是与自由和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即要体现出人格尊严和道德觉悟,而不是被内在本能和外在必然性所决定;其二,自律是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自律才能既充分体现其自尊、自主与自由,又充分培养其自我控制力,养成良好的“慎独”习惯。在缺乏较强他律或几乎难以感受到较为直接的他律影响力的网络社会,自律的重要性与意义显得尤为突出。一个缺乏自律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也是一个不能获得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人。中学生应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律,控制上网时间。同时,要勇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积极面对现实,应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从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

三、改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不仅造就人们崭新的学习和交流环境,而且会改变人,甚至改造人。良好的网络环境培育健全的人格,恶劣的网络环境造就有缺陷的人格。为了保障中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关注,优化网络环境,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第一,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的控制在于对信息的过滤、选择。通过对信息的过滤,净化信息,从技术上保证中学生免受互联网上非法内容的侵害,为网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加强信息的控制还需要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将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处罚。

第二,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这是优化网络环境的积极态度。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全球化不可逆转地挺进,东西文化将受到全方位的巨大碰撞、冲突、交流、消融和吸收,会对中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带来许多影响,使其产生认知偏差与心理矛盾。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要与世界进行经济与物质的双向交流,更要进行文化与精神的双向交流。只有用进步的思想与文化教育中学生网民,才有可能塑造出健康成长的中学生。

第三,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改进学校教育与管理。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培养中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活动,自身装备“网络心理健康防火墙”,使中学生自觉地维护和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学校应该帮助建立各种团体,在学生参加团体组织的活动过程中,满足他们被接纳、关爱和归属的需要。为了加强中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学校还应制订《上网学生行为规范》及《中学生上网违章行为处罚条例》,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一旦发现网络违法行为则严加处罚。

第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开展网络咨询应以从各方面入手:一是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传播面广的优势,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如设立心理咨询网站,传播心理知识,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开设在线心理咨询。二是抓好学生上网的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虚拟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比较等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稿件编号:100128001)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136000,电邮:)

上一篇:微笑赢得好人缘 下一篇:心灵的成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