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时间:2022-07-20 07:33:56

浅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正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越来越多地为广大学校所重视。我们认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正确的自主意识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等。可以说,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使思想政治课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精选素材,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原因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也是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强调激发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长远来看,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目的的契合性使两者的融合有最终指向的归一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过程的相互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动力。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助。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学生从小就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到他的个性发展和整个心理面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这种互渗性又决定了教育过程的互渗性,使两者的融合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全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相互补充

目前许多学校有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一般来说,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专门课程(包括活动课程)或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相关训练;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

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熟悉哲学、法学、社会发展史及时事政治,了解文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和现代方法论。这样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心理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提供了理论可能。在其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其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必然涉及人的心理活动,受人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制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除了具备合格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以外,更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知识储备上,除了掌握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外,还应拥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要有意识地通晓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成果,多收集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典型案例,并结合案例熟练地掌握、运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巧和方法。

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好的心理素质,遵循心理活动的科学规律,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发展积极的个性心理,养成身心愉快、情绪稳定、气质优良、意志坚定、动机正确、行为端正的个人品质。

(二)“精炼内功”,以优秀的师表形象“阳光”学生的心理

新课程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关系。亲密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使师生双方自尊自信,教和学成为一种乐事;反之,紧张冷漠的师生人际关系,则使师生双方心情压抑,视教学为畏途。心理学家科宁-邓普和里安等人提出:在学生群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施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捣乱、胡闹,以至产生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波纹效应”。有关调查证明,不良的师生关系是导致在校青少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

因此,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意识和人格,理解并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以便使学生从惧怕权威、缺乏自尊心以及卑微之感中解放出来。只有在师生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三)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感。活动状态,主要有积极主动、健康活泼和消极被动、冷漠沉闷两种表现形式。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基本特征是,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平等的作风,课堂情景完全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

编辑/舒 娟 李益倩 终校/于 洪

上一篇:SFBT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处理被动来访的运用 下一篇:抑郁情绪儿童伴侣动物治疗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