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7 07:26:51

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残障儿童身心的发展,关注残障儿童的生活质量。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特殊要求。要确保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课题组成员紧扣课题要求,通过各种测评工作找出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针对每位学生的现状和问题,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开展对策研究,从而促进每位儿童身心发展。

〔关键词〕残障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6-03

残障儿童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关注残障儿童的生活质量,给残障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性教育环境,如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康复工作等,这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残障儿童。对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新课改,我校在聋专业和培智专业开设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并把它纳入校本课程重点研究。于2008年6月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实验校子课题――《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特殊要求。为确保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课题组成员紧扣课题要求,充分考虑儿童身心的具体特点和特殊需要,通过各种测评工作掌握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针对每位学生的现状和问题,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开展对策研究,从而促进每位儿童身心发展。

(一)通过研究,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和不同年龄阶段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1.发展性目标

此目标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促使学生在适应的基础上获得最优化、最有效的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和人格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完善,它可包括智力开发和情力开发两个方面。此目标的达成代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较高境界,也代表着将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

2.适应性目标

此目标主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学校、家庭、一个新的组织等各种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能适应各种可行程度的要求;建立学生正确的自我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此目标的达成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3.矫治性目标

此目标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过去。了解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根源,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消除心理障碍。此目标虽然针对面不广,但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这三个目标,预防性、发展性是工作的主体和重点,矫正性是必要补充和难点。

(二)通过研究,我们预计形成一套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初步形成一套较完整且可行的心理教育辅导体系,初步构建有效的心理教育运行机制和实施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辅导网络。促使全体教师协调各方面力量有序列、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探讨多种实用、有效、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途径、方法、形式等,增强心理教育的效果。

3.培养一支懂得一定心理专业知识、具备一定心理教育技巧的心理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残障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所处的特定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了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特点,如: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群体间的差异性、残障儿童群体内的异质性、残障儿童心理测评工具的独特性以及残障儿童心理研究中伦理道德问题的突出性等。针对此课题,课题组找准研究的切入口,通过以下理论支撑来剖析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并展开对策研究工作。

1.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群体间的差异性

由于残障儿童独特的身心特点,造成其与普通儿童群体间的巨大差异。群体间的差异在广度上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心理倾向与特征等各个方面;在深度上表现为其某一或某些心理与生理属性处于正态分布的两个极端(残障或资优儿童)。

2.残障儿童群体内的异质性

残障儿童群体内的异质性首先表现在其类别的多样性上。从广义上说,残障儿童包括各类感知觉障碍、行为问题、多重障碍等。其次,对某类障碍儿童来说,其内部异质性也十分明显,如在智障儿童中,又有轻、中、重、极重度之分。

3.残障儿童心理测评工具的独特性

残障儿童心理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测量的工具也应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现有的大部分测量工具并不适用于残障儿童心理研究。

首先,现在的大多数标准化心理测量工具均是以常态儿童为样本而制定的,在对残障儿童的鉴别与评估中仅起到筛选的作用,即主要对群体间的差异作出鉴别,而对残障儿童群体内差异的鉴别与区分很不敏感。

第二,现有测量工具的理论模型大多注重评定行为样本的反应结果,而不注重评定其反应过程的特点,而了解残障儿童心理过程的特点是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干预的重要前提。PASS理论为轻度弱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基础的教育训练程序与测量工具。

第三,残障儿童类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相应测评工具的多样性与细致性。从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来说,对于各类残障儿童应该制定相应的各种测验工具;对某类残障儿童应该制定能充分反映其行为过程特点与结果的检验工具,并以此作为对其分类的依据,这正是当前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中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每学期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建立清晰、有序的研究目标。第一阶段课题实施的主要目标是理清、建立一个体现不同年龄、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序列。第二阶段的主要实施目标是探讨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外部行为塑造策略与内部认知情感影响策略、各种具体策略间的优化组合;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策略的有效整合。通过有层次有重点的研究,逐步完成研究目标。

2.每学期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课题分两个专业组来进行,一个培智专业组,一个聋专业组。每个专业组按课题研究计划正常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把课题活动的内容设为收集文献资料、上研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四大块,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课题组根据组内安排负责各项活动。每周的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定为课题研讨时间。

3.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并坚持以文献资料提供的理论指导实践。“四个一”即上一节活动展示课,写一篇优秀设计、一篇反思和一篇经验总结。教研活动时间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针对心理健康课教材《小学生成长导航》进行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并针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进行备课。每一堂活动课课题组成员都进行课后反思,组内成员互帮互学,相互探讨,互促互进。

4.积极学习理论,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了较系统地了解心理教育知识,我校特地购买了一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购买了《聋童心理学》《培智儿童心理学》等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同时,不放过每一次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惜时间,不惜物力精力,尽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等辅助活动,拓宽教育渠道,增加研究信息。曾邀请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陈汉民到我校主讲《中小学心理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大家了解了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如何开展心理健康课等。由陈春限主讲的《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由张燕语主讲的《美丽人生――快乐生活》,让各位教师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健康心理,也明白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等。

四、研究内容与过程

(一)建立一套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需要的心理健康目标体系

1.设计依据

我们主要以适应与发展两个基本目标为主线进行综合设计。根据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从总体和局部综合建构心理健康目标体系。以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特点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内容。

2.设计过程

我们从调查鉴别和文献研究两方面入手,来进行目标体系的设计。一方面,我们在各年级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做了一个简单的前测,大致了解各年级残障学生在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认识与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参考《小学生成长导航》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设计。

3.设计目标体系

我们以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两条纵向维度,以学习、生活、交往、做人为横向维度,建立了一个有机联系、协调整合的目标体系。

(二)形成一套全面有效、协调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策略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产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策略。我们参考以往研究文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设计策略。宏观上,分为专题辅导、班主任渗透、个别咨询三种策略。微观上,分认知类策略(如启发思考、专题讨论、小组讨论、认知矫正、评价等)、情感类策略(如反思体验、移情体验、换位体验、情境感受等)、行为类策略(如角色扮演、行为示范、行为强化等)。我们在使用这些策略时,要求做到三个整合:(1) 纵向上,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的整合。(2)横向上,宏观策略之间的整合,微观策略之间的整合。(3)外部行为策略与内部认知、情感类策略的整合。

2.策略的实施与应用

(1)专题团体辅导

专题团体辅导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①课时安排。在我们学校的课程表上,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把每周一节的班队课辟出一半,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每班每学期能上十次心理健康课。②内容来源。要求实验教师根据我们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中的目标,每学期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表。根据计划表中的辅导内容,教师从多方面寻求资料。可以从网上查找资料,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培训资料,还可以参考《小学生成长导航》这一教材。③对象组织。辅导对象组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班级人员,一种是根据辅导主题从各班抽取有共同相关特征的学生组成。④辅导模式。在心理团体辅导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总结概括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包括判断鉴别、策略训练、反思体验三个部分。⑤辅导形式。由于残障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的辅导主要采用做游戏、做实验、角色扮演、情景创设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深切体验,通过活动了解、选择、判断和整合客观的社会刺激和自我信息,把内外刺激源选择性地内化为自身素质。

(2)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另一方面我们给全校教师作心理教育讲座,引导各科教师从心理角度剖析学生行为而不是纯粹从道德角度。

(3)个别咨询

各组成员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残障学生一旦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就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个别辅导。

五、课题研究成果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初步形成

我们从适应性和发展性两个层次设计了八个序列的目标。以上目标的设计既体现了总目的要求,又分别反映了两个目标的要求,同时又力求目标内、目标间的上下连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内容体系。

2.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得到了整合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了多层次的策略整合模式。有宏观与微观的整合,有目标与策略之间的整合。通过对多种模式的整合使用,产生了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形成了以活动为主的团体辅导模式

通过研究,我们的心理团体辅导形式丰富,生动活泼,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4.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班主任更善于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工作更人性化、科学化。每位班主任都是课题组的成员,在承担课题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早会活动、班队活动及其他课外活动中。

5.课题组教师增强了课题研究意识,同时提高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教育能力

课题组教师经历了课题研究过程,提高了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同时在撰写经验总结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目前,课题组已整理出心理健康优秀教学设计汇编一册,优秀教学反思汇编一册,优秀教学总结一册。王丽芳老师撰写的《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爱护心灵之花》和聋专业课题组组长张燕语老师撰写的中期课题小结均收入晋江市小学教育研究会年会汇编中,王芳老师撰写的《小议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表在部级刊物上。(稿件编号:090716002)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用研究”结题报告。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负责人:林红纯、王芳。课题组组长:张燕语、杨婉玲。课题组成员:卢泯、王碧莲、魏娟灵、闵淑萍、饶媛萍、王丽芳、许金钟、蔡喜萍、廖云英、蔡翠姿、方丽、许文权、夏敏、陈春限、曾益家、吴清清、唐幼面、陈宏宏、李爱梅、许迎迎、康碧恋、柯燕燕、庄碧英、许婉菲、蔡婉莲。电邮:)

上一篇:抑郁情绪儿童伴侣动物治疗的个案研究 下一篇:一例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