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方法例析

时间:2022-08-02 08:43:19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方法例析

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不同,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来确定线的位置关系,而平行线的性质则是由线的位置关系来确定角的数量关系,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因果倒置的两种命题.对平行线的判定而言,两直线平行是结论,而对平行线的性质而言,两直线平行却是条件. 已知两直线平行,由平行线得到角的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包括: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重点与难点,它是研究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以后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行线性质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经过对比后,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简单探究,训练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逆向思维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三是要求学生通过演练综合应用题,不仅能够区别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而且能够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下面笔者就针对有关平行线的性质应用问题举例谈谈解题方法,以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例1:已知:如图1,直线a∥b. 求证:(1)∠1=∠6;(2)∠1+∠2=180°;(3)∠2+∠4+∠3+∠6=360°.

证明:(1)a∥b(已知) ,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又∠3=∠6(对顶角相等) ,

∠1=∠6 .

(2)a∥b(已知) ,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又∠5+∠3=180°(邻补角的定义),

∠1+∠5=180° .

(3)a∥b(已知),

∠1=∠3,∠4=∠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5+∠3=180°,∠5+∠6=180°(邻补角的定义) ,

∠2+∠4+∠3+∠6=(∠5+∠3)+(∠5+∠6)=180°+180°=360°.

即:∠2+∠4+∠3+∠6=360°.

分析:这里运用了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以及临补角的定义和等量代换等性质.如果不能牢记这些基本知识,就很难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把这些性质熟记在心,并注意把性质与判定区别开来,而且还要学会使用因果推理论证的方法.“因”就是条件,“果”就是结论.

例2:如图2,如果∠1=∠2,∠C=∠D,那么∠A=∠F吗?为什么?

分析:要使∠A=∠F,必须DF∥CA,因为如果DF∥CA,就有∠A=∠F,那么在什么情况下DF∥CA呢?于是就会想到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看看DF和CA有没有平行的可能.根据已知条件可知,∠2和∠3互为对顶角,∠2=∠3,再由已知条件∠1=∠2可得∠1=∠3,而∠1和∠3是一对同位角,于是由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知BD∥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下面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得到∠4=∠C;又因为已知∠C=∠D,所以我们可以得到∠4=∠D,于是可证明DF∥CA,从而可进一步推出∠A=∠F.

解:结论:∠A=∠F,道理如下:

∠1=∠2(已知),∠2=∠3 (对顶角相等).

∠1=∠3.

BD∥CE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C=∠D,

∠4=∠D,

DF∥CA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例3:如图3,在ABC中,BEAC于E,DFAC于F,BC∥ED,BE是∠ABC的平分线,那么∠BED=∠ADF吗?

分析:由于BEAC于E,DFAC于F,所以∠AFD=∠AEB=9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知:DF∥B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可知:∠ADF=∠AB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ED=∠FD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再由已知条件BC∥ED,可知∠ADE=∠AB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ED=∠E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E是∠ABC的平分线,∠ABE=∠EBC(平分线的性质),所以可推出∠CBE=∠FDE,∠ADF=∠FDE,于是可知∠BED=∠FDE=∠ADF,即:∠BED=∠ADF.

解:结论:∠BED=∠ADF,道理如下:

BEAC于E,DFAC于F ,

∠AFD=∠AEB=90°(垂直的定义).

DF∥BE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DF=∠AB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ED=∠FDE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C∥ED(已知),

∠ADE=∠AB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BED=∠E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E是∠ABC的平分线,

∠ABE=∠EBC(平分线的性质),

∠BED=∠CBE=∠FDE,∠FDE=∠ADF=∠ADF(等量代换),

∠BED=∠ADF.

例4:如图4,已知AB∥CD∥EF,∠AEC=80°,∠EAF=

求∠AFC的度数.

平行线的有关性质,比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于是可想到利用已知度数的∠AEC,作辅助线,延长FE(所作的辅助线应使用虚线),如图4,这样就把∠AEC变成了两个角的和,于是有:∠AEC=∠AEM+∠MEC,∠解:作辅助线,延长FE,

AB∥CD∥EF,

∠BAE=∠AEM,∠DCE=∠CEM,

∠EFA=∠FAB,∠EFC=∠FCD,

∠AEC=∠AEM+∠MEC,∠AFC=∠FAB+∠FCD.

∠AEC=80°,

根据上述综合应用平行线性质解答有关问题的方法可知:教师在解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让学生牢牢掌握平行线的性质,知道平行线性质的来由,牢牢把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而且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并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还要懂得几何中的计算往往要说理,这就要求让学生不仅要熟悉解答几何计算题的格式和要求,还要懂得由“已知”条件推得一系列新结论的推理方法.对于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规范,对于较难的题目,要与图形结合,从图形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入手点,进行探究思考、推理证明.另外,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楚每一步推理的依据,严格按照解题的格式和要求去做.

【附典型训练题】

1.如图5,直线AD与AB、CD相交于A、D两点,EC、BF与AB、CD相交于E、C、B、F,如果∠1=∠2,∠B=∠C.求证:∠A=∠D.

2.如图6,若直线AB∥ED,请你探求∠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你的理由.

4.如图7,已知∠ABC=40°,ACB=60°,BO、CO平分∠ABC和∠ACB,DE过O点,且DE∥BC,求∠BOC的度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如图8,AB∥CD,EF分别交AB,CD于M、N,∠EMB=50°,MG平分∠BMF,MG交CD于G.求∠1的度数.

6. 如图9,已知AB∥CD,AE平分∠BAC,CE平分∠ACD,那么AE与CE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在得出结论后,用一句话把题设与结论完整地总结出来,作为有用的命题.

【答案与提示】

1.证明:∠1=∠2,∠2=∠BMA(对顶角相等),

∠1=∠BMA ,

CE∥BF,

∠B+∠BEC=180°.

又∠B=∠C

∠C+∠BEC=180°,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解:结论是∠C+∠D-∠B=180°.理由如下:

如图10,过点C作CF∥AB,则∠B=∠2.

AB∥ED,CF∥AB,

ED∥C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1+∠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而∠1=∠BCD-∠2=∠BCD-∠B,

∠BCD-∠B+∠D=180°,即∠BCD+∠D-∠B=180°.

[注:平行线CF是联系AB、DE的桥梁,本题还有其他做法.]

3.解: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理由如下:

如图11,∠1的两边与∠2、∠3的两边分别平行.

AB∥CD,AF∥CE,

∠1=∠4,∠4=∠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2 ,

又∠2+∠3=180°,

∠1+∠3=180°.

从而∠1=∠2,∠1+∠3=180°.

[注:解答本题应分情况讨论,全面考虑.]

5.提示:要求∠1的度数,根据两直线平行可得∠1=

∠BMG,所以只要根据已知条件求得∠BMG的度数即可.解:因为AB∥CD,所以∠1=∠BMG(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因为∠EMB=50°, MG平分∠BMF,所以∠BMG=

6.结论: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两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就互相垂直.解题提示:过E作EM∥AB交AC于M,利用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接下去根据已知条件:AE平分∠BAC,CE平分∠ACD,即可推出结论.省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使用Excel和“几何画板”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的... 下一篇:女儿为老师找了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