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中“三匝”究竟作何解

时间:2022-09-26 12:35:33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中选入了曹操的《短歌行》,其中有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在课文的注释中将“三匝”解释为“三圈”,显然编者是把“三”以一个确数来解释。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解释欠妥当。

依照全诗的意义来看,这句话是曹操对人才渴望,希望天下英才归其所有的自我表白。意思是:“人才啊,你徘徊在各个君主之间,不知该依附谁?我将用山与海一样的胸怀来接待你们,你们来归我的帐下吧。”因此这里“绕树三匝”的“三匝”应该解释为“多圈”,表示“徘徊不定”才比较合理。如果用“三圈”来理解则很难符合原诗的本意。

这里就涉及到在古汉语中关于 “三”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三”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意义十分丰富的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四版)中有特别的提示:【注意】古代汉语中“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根据这一重要的提示,结合在古诗文中出现的含有“三”的句子,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东风染尽三千倾,白鹭飞来无处停”等。这些诗句中“三”都以约数出现,都是泛指多数、很多。“三”作为约数,应该追溯到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周易》中,卦象“三”代表乾,也就是天,卦象“三三”代表坤,也就是地。两象重合便为天地万物,所以“三”通常以“多数”的意义出现。《说文解字》中对“三”的解释为“天地人之道也”。也是泛指多数,而非确指。人教版教材《鸿门宴》一文中:“(范增)举所配玉示之者三。”中的“三”也作“多次”。《论语》中也有“三思而后行”等语,皆作“多次”解。

“三”也有确指的时候,但作确数解时,多半有明确的对象和宾语,以及有明确所指的语言环境。如《左传・昭公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晋王)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古文观止》)《孟子・尽心下》:“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这些句子中“三”均作确数,带有具体的宾语和所指对象,或者根据语言环境,需要解释为确数“三”。

“三”还有以序数词出现的情况,解释为“第三”,后接的宾语是可以进行顺序排列的名词或者根据语言环境需要进行顺序的排列。如《商君书・修权》:“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李白《扶风豪士歌》:“洛阳三月飞胡沙”等。

从另一方面来分析,根据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的解释,“三匝”的“匝”为“周围”,如此来看,“三”就更应该以约数出现,只能是泛指。再看诗的后两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的是《韩诗外传》中的典故: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天下之士”,意思是周公忙于接待天下贤士,吃饭也没有时间,当然其中的“三”也是约数。曹操一生遗留下来的作品不多,从《曹操诗全集》中为数不多的用到“三”的诗中,也多以约数出现。如《短歌行》(其二)中:“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引用的是“三分天下,二分归周”的典故,也不是确指,是指姜子牙协助姬昌修德理政,致使商朝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被周占有。《对酒》中:“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三”和“九”共用,也不是确指,而是泛指一种“民安宁,仓粮丰足”的现象。

总之,从“三”在古汉语中的具体运用,在结合曹操的《短歌行》的具体语言环境。此处“三圈”应解释为“多圈”,这样既符合文言文的使用习惯,也符合诗歌的语言环境。

上一篇:高中阶段出现的英语悬垂分词 下一篇: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