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倾听欣赏

时间:2022-08-02 04:27:52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关注的焦点已由只关注教材,转变为同时关注学生――在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关注什么?怎样关注?成了当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表现,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赏识学生的不同特点”三个方面,创设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时空条件,了解个体发展状态,读懂孩子的心,让学生在共性的活动中绽放个性的光芒。

【关键词】个体差异 策略 关注 倾听 欣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160-02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关注的焦点已由只关注教材,转变为同时关注学生――在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关注什么?怎样关注?成了当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只关注教材,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研究学生的学入手,正像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因此,教师要想有效教育学生,首先要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不同表现形式,创设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时空条件,了解个体发展状态,读懂孩子的心,让学生在共性的活动中绽放个性的光芒。

一 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

面部表情是学生内心的晴雨表,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就应该学会破译学生的这张晴雨表,分得清哪是求助的眼神,哪是伤心的泪滴,哪是暗自成功的喜悦,哪是骄傲的微笑……教师要捕捉、珍视教学过程中这些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的教育再生资源,来不断调整教学节奏,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加课程的人文色彩,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中成长。

教师的关注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感。教师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都会给学生创设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和顾忌,在心理上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关系。记得在听一位教师讲《我们成功了》一课时,为了突出自豪感,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每人读一句,读出自己的感悟”。这时,第一小组一句接一句地读,当读到“人们挥舞着国旗,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这句时,正赶上胆小的小梅读,她读了几次都没读好,急得直冒汗。老师意识到她是因为紧张,马上说:“你本来是想这样读的,是吗?”在不经意中,教师把句子读了一遍。这时只见小梅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老师接着说:“请你再试一试。”教师的一句“你本来是想这样读的”,既肯定了小梅能读好,又缓解了她紧张的情绪。教师的关注使她缓解了压力,找到了自信,在轻松的气氛中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悟。

教师的关注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教师要独具慧眼,观察学生课上的不同表现形式,随之做出相应的反馈,学生会在教师的暗示中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学习《春天》一课时,学生已经有了观察春天的实践活动,在学习课文时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用你喜欢的形式表现出你眼中的春天。学生有的画画、有的表演、有的唱起了春天的歌,虽然展示形式不同,但是都抒发了各自内心的情感。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特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二 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是一种品质,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由此可见,倾听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作为学生的忠实听众,以一种朋友般的亲切和热情倾听学生的表达,以温暖的双手触摸学生情感的温度,与学生达成情感共识。

倾听是一种尊重、一种理解。教师的倾听不仅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学生,更是尊重事业、尊重生命的表现。中国有句古诗:“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倾听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对方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作为教师,在倾听时要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微笑着面对你的倾诉对象――学生,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善于运用肢体语言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能对其心领神会,使其产生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倾听中找到自尊和自信。在新课改中,我们时常看到,课上教师微笑着倾听学生的回答,不停地点头对学生做出回应,学生在这种亲和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倾听是一种等待,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记得《听的艺术》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长大后想当飞行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好我的降落伞,先跳下去。”观众一片哗然,主持人注视着这个孩子,只见孩子的热泪夺眶而出。主持人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孩的回答透露出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正当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主持人能让孩子把话说完。正是主持人那份亲切、平和、耐心的等待使我们听到了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的心语。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缺少的就是这份亲切、平和和耐心,从而失去了许多沟通、倾听孩子心声的机会,学生许多创造的火花也被扑灭了。我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雪融化了是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是水。”“是蒸汽。”“是小河。”……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说:“雪融化了是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答案!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老师的一句“答非所问”对孩子的话做了结束。教师的一句“答非所问”剪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扼杀了一颗未来可能成为艺术家的童心。如果教师静下心来,以一颗童心倾听、感悟孩子的梦幻世界,原本美丽的故事就不会蒙上这层阴影。教学中教师要不带任何偏见,抛开一切城府,撇开所有功利,用一种平静宽容的心态去倾听学生的诉说,让学生体会到教师那默然无声的关注。教师在倾听感悟中要适当做出评价,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沟通,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师生共同成长。

三 学会赏识孩子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发挥是激励前的3~4倍,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恰当运用激励这一方式,使学生在激励中不断前进。

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同,是学生的共性,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个学生,用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用之才”。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小伙伴》一课时,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表达出各自的情感和愿望。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积淀等的不同,体验也不同。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或给予一个微笑,或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或摸一摸孩子的头,或说上一句:“你很会联系生活学习,真好!”“你的生活真丰富!”“你真会动脑筋。”……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等的肯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发挥了学生各自的特点,使学生能独具特色地开展学习活动。

每一个人都存在一定的长处和短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教育对象的优势,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放大、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因为扬长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扬长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潜在的智能,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换个角度看学生也是教师欣赏学生的一种方式,一位教师发现班上一个女生读书时声音总是很小,同学们嘲笑她读书就像蚊子叫,让她一点自信都没有。可老师感觉她的音色很好,就鼓励她:“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读书时声音再大一些,一定会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从此,她加强了朗读的训练,成为班上的朗读能手,自信的微笑回到她的脸上。赏识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受人尊重的自豪。

教师要学会关注、学会倾听、学会赏识,尊重生命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所有的学生,用心去感悟学生的一切,步入学生的世界,使学生能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了解自己、释放自己、提升自己,奠定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为终身学习积蓄能量。

上一篇:高校网络环境优化状态下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 下一篇:中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