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审美需要

时间:2022-08-02 03:22:54

析审美需要

摘 要:审美需要是人特有的功能和权利,是人的真正的社会需要,它渗透和表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文章对审美需要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进而指出商品美学的主体性构建原则及特征的具体体现;商品美在审美关系中,以主体需要为起点,而对审美主体想象构建心理事实和内心意象;商品美具有基于主体审美需要而被体验的表情性特征;商品美的表现丰富多彩。所以,商品美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事物自身,而是由于主体的审美需要,被主体创造的第二自然。

关键词:审美需要 商品美 主体 构建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16-02

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是指对艺术(狭义的艺术―艺术美)、自然(自然美)、社会事物(社会美)以及劳动产品(商品类)等的审美关系。在这一切审美活动中,人对商品的审美活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商品美,不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参加了欣赏,而且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参加创造。可以说,人对商品美的追求是十分强烈的。一般说来,人们求美的心理层次是,先物质后精神,人首先关心自身的美化,其次是生活劳动的环境和条件的美化,其后才是精神的美化。在这些美化中,商品美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商品美的研究,仅限于商品审美价值、审美设计等方面,未看到商品美和其它审美对象一样,具有强烈的主体性特征。本文拟从人类审美需要的角度,说明商品美的主体性构建原则及特征,阐释其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据。

审美需要是人特有的功能和权利,因而是人的真正的社会需要,它渗透和表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说明商品美的主体性构建原则及特征,就必须把审美需要作为一个重要范畴来加以考察。

首先,人类审美需要的形成,是由多种条件决定的。从一般意义上说,物质生产社会化是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没有真正的社会生产便不会有真正的审美需要,虽然需要总是同生产互为条件并且是生产的目的,但生产毕竟是第一位,占主导地位。因此,只有开始了自觉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人类才能滋生出对审美的需要。同时,人体自然机能作为审美需要的主体物质条件,它也只能在世界历史发展到人具有独立的体格以后才较成熟。马克思指出,所谓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工作的结果。恩格斯指出,人脑及其感觉神经系统的完善化是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通过生长相关律和遗传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两位经典作家都是强调的这一点。至于社会交往作为审美需要产生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它起码在人类生产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之后才出现,更是不言而喻。

其次,审美需要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功能和欲求,一旦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推动下产生,它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品格和发展历史,决不会因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丧失或倒退到原始的蒙昧时代,从而不再有这种需要。老子及墨子倡导返朴归真,虽然具有反对骄奢淫逸的一面,但毕竟是一种倒退思想,而且主要是作为一种美学理想提出来的,不能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生活来看待。整个人类史表明:随着生产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体机能的逐步完善化,审美需要越来越丰富多样,作用也日益重大。特别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它作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动力及目的之一,谁都不能予以忽视。

最后,创造规律和审美需要不可分割。人类生产是按美的规律进行的,马克思发现和提出这一原理,学术界讨论得较多,但却很少注意它和审美需要的关系的研究。其实,马克思说的“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0页》)这内在固有尺度就包含主体的需要在内,而主体需要当然也包括审美需要的内容。一个饮水的器皿,如果不包含有审美需要的目的,很难想象它会由粗糙的陶器不断演进为款式、品种繁多,装饰、图案、色彩讲究的各种茶具。创造规律和审美需要是绝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没有任何可疑之处。所谓质量,本来就包含审美因素在内。对象是人的占有物。人对对象的占有,总是以全面的方式展开。马克思讲得很清楚:“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9页)人的五官感觉特别是视听觉,黑格尔称为认识性感觉,马克思称为人化的自然、社会人的感觉,我们简称社会性器官,它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一件有价值的有质量的东西,它作为主体的对象,必然在理性与感性两方面与人相适应,否则就没有质量。历来的旧唯物主义美学家只从物质表面去考察美的本质,那自然无法揭开美学之谜而只能走到形式主义道路上去。只有从主客体在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两个方面的统一上去理解美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美的发生之谜。所以,不讲需要只讲创造,不讲主体只讲客体,只讲内容不讲形式,只讲理性不讲感性,那就是片面的美学,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商品美的构建过程。

商品美与人对现实的其它关系中的对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在实用基础上按主体的审美需要构建的,它不单纯取决于商品本身,而且存在于审美关系中,其主体性构建性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商品美在审美关系中以主体的审美需要为起点,而对审美主体想象构建心理事实和内心意象。人原本就有一种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创造自己世界的能力。歌德说,人有三种构形的本性,一旦他的生存变得安定之后,这种本性立刻就活跃起来,只要他一旦感到无忧无虑,他就会寓动于静的向四周摸索那可以注进自己精神的东西。康德认为,在审美中,事物按照我们吸取它的方式显现自己;在鲍山葵看来,审美对象是在想象中经过感受而自由地领会的,并从情感的需要重新模铸的,它是活的外在世界,是我们在充沛的想象经验中重新生活的世界。确实,在其它主客体关系中,作为某一特定的商品,它是静态的物,只有一个,而在审美关系中,商品可能每天都是新的,是许多个,无需具体举例,只要想一想古今中外艺术家所抒写、描绘、赞美的某一建筑物或工艺品,它都具有丰富的形态和神采。所以,同一商品,在主体的活动中展现着不同的风姿和色彩,构成一个个浑然不同的商品美,这并不是由商品的客观属性所决定,也不由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所决定,而是在审美活动中按照自己的审美需要、意愿、情趣、爱好、经验等选择对象,同样也按照它们去构建对象,这种构建除了主体的内在要求之外,没有任何规定和局限,所以,商品美的构建和其它审美对象的构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能动的、自由的,接近于创造。

其次,商品美具有基于主体审美需要而被体验的表情性特征。可以说,商品美是商品设计者、使用者即审美主体需要的情感语言和精神之乡。狄德罗在《绘画论》中说,凡有感情的地方就是美。贝多芬认为,美属于一颗感情丰富的心。费尔巴哈认为,感情只是向感情说话,感情只能为感情所理解,因为感情的对象本身只是感情。这些均可以有许多事实,加以说明,比如,商品美必须具有合乎规律的形式和内容,不能违背人们的情感需要。从形式上看,它有形体、音响、色彩等等,要求按一定的比例、造型、节奏、韵律、色调进行组合。从内容上看,它要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反映社会生活,在一些美学著作中,往往把商品美的特点归结为直观性、直觉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从一件上衣的设计、裁剪、缝纫、使用,到一件机具的设计、制作、使用,无不凝聚着设计者、生产者、使用者的情感需要和审美感受。可以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人的本质的展开,人们对商品美的情感需求,已由个别(例如住宅、工艺品等)进入到日益广泛的各个物质生活领域,所谓精神享受,就是从这里加以引伸出来的,并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最后,商品美被表现出来的是丰富多样和千差万别的。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种审美经验事实所揭示的,正是有多少个审美需要,就有多少个商品美的道理。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说,同一个大千世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被作为商品美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变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从审美这个角度说,同一商品会被表现为不同的商品美。从具体的审美个体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条件下,同一类商品也会生成为不同的商品美。

综上所述,商品美主体性构建的第一个特征是商品美的主体创造方式,第二个特征是其创造的动力,第三个特征则是其创造的形态。这些特征表明,商品美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事物自身,而是由于主体的审美需要,被主体创造的第二自然,是人的作品,是被表现出来的劳动产品的美。

以上所论述的基于主体的审美需要,在审美关系中所概括出的商品美主体性构建特征,其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它如实地强调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商品美的人为性,人为性本质上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马克思在批判形形的唯心主义同时,一再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看法,历史可以从自然史和人类史两方面来考察。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是彼此相互制约的,人固然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类生产之后的自然与此前的自然,不但有着完全不同的面貌,而且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属人的对象不是自然界中直接呈现出来那个样子的自然对象。“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都是对象性关系,是占有对象和人的现实性的实现过程。但旧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1页)那种将审美主体和客体截然分开,“狂热地拜倒在自然的庄严和全能面前”的美学,正是这种旧唯物主义的表现。马克思从来都不单在自然界本身引起自然属性中寻找美和美的对象,而总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及人的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中寻找美和美的对象。因为人的审美活动首先并根本地是人的能动积极的自我创造活动和自我实现形式。

其次,在马克思看来,人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种需要(审美需要就是一种精神需要),后者是一种精神的食欲,就像肉体的饥饿一样自然。相应地,马克思把人类的生产划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类,人类的生产力也包括“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两种。精神生产力是人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这种精神生产力的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就是:人的活动的意识性和自由性。人的审美需要的广泛性,他懂得按照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并且在这种创造中直观自身,“精神沉入物质之中”,人自身“溶化在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的骄傲的意识中”。而获得美的享受。商品美正是“精神沉入物质之中”而创造出来的精神风景,它如同一面镜子,对着人类光辉灿烂地放射出人的本质。

最后,马克思论述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其中包括“艺术的”这种特殊方式。在我们看来.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本质上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们往往注意到了各种方式的特殊性,却忽略了这种特殊性的反作用。笔者认为,这种种方式不但反映了人与现实的不同关系,有不同的意义、标准,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而且它们各自所把握的对象也不同。不同的方式面对着不同的对象世界;同一个客观世界在不同的方式下转化为多样的对象世界;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现实地生成和构建相应的对象;实际地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关系反映属性,属性在关系中表现出来。前面所论述的商品美在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创造,原因就是,整个人类的审美活动就是这样,每个个体的审美活动也是这样,每个个人同他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同这个人的意志相符合的,是他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明确表现,商品美是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商品美。因此,同一类商品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获得不同的反映,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同样多的不同的精神实质。商品审美实质正在于此。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1)

(责编:若佳)

上一篇:绿色经济视阈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之优化 下一篇:兖州煤业:整合资源迈向资源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