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

时间:2022-08-02 02:35:56

【前言】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 (一)讨论的准备 1.合理分组 实践表明:大规模的讨论,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布鲁菲在他的关于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人是小组讨论的一个理想数字,增加人数会使讨论不够...

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而不问马。这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而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对人本思想的重视,正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充分尊重。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渐人人心,新的教学方法也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其中,设置情境,激发思维,辨明真理,发现真知的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价值认识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都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的确,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重要性、互补性。

讨论,也是一种交流,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自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很在意“讨论”一事。《南史・儒林传・顾越》记载:“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孙犁在《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有言:“要想使文学艺术提高,应该经常有一些关于艺术问题的自由讨论。”可见,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就这些观点和看法创设“问题――思考――讨论――解决”的情境模式,就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理解和包容。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

(一)讨论的准备

1.合理分组

实践表明:大规模的讨论,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布鲁菲在他的关于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人是小组讨论的一个理想数字,增加人数会使讨论不够广泛、充分,减少人数会降低讨论的效率和水平。”在分组中,应坚持教师指定分组和学生自由组合两种方式的平衡,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两种分组中获益匪浅,又避免因偏重一种而带来的不利。组分好后,还要以圆形的方式展开讨论,这样,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被别人注视和倾听,每个人也有同样的机会看清别人。学生在这种尊重和平等中,一定会积极参与,畅所欲言。

2.确定原则

“大卫・布瑞斯基认为:由于讨论会对参与者扩展知识面,增强理解力和判断力方面产生作用,因而讨论不同于交谈或对话,她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首先要向学生明确讨论应遵循的原则。

(1)批判性原则

批判性的讨论,是指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反复斟酌有价值的观点,使这些观点经受怀疑、争辩以及反驳等一系列过程。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参与者愿意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进行讨论。这就是说,当听到有说服力、理由充足的反对意见时,能及时更改自己的意见;当反对意见理由不充足时,能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移。

(2)高度注意、热情倾听原则

讨论时,如果学生都不认真、没耐心倾听发言同学所讲的内容,那么讨论也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所以,讨沧需要高度注意和热情倾听。汉斯一乔治・盖德默在谈及讨论这一概念时讲道:对他人给予高度注意这种有礼貌的做法,往往可以使我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被他人所讲的内容深深吸引。这里的高度注意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多留神儿。“帕克・帕玛尔也认为: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由此可见,这种高度注意、热情倾听,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3)谦虚、有秩序原则

谦虚是指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并且行为举止也与这种态度相符。只有具有谦虚的态度,才能为讨论的和谐、持续进行提供保证。同时,谦虚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在讨论时井然有序。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按圆形顺序依次发言,之后,可以自由发言。这样,当一位学生讲完后,不管下一位同学愿不愿意发言,发言的压力都会传到他身上,这就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了至少一次的发言机会。自由发言,更可以为想说的同学提供多次发言的机会。

(4)民主、平等原则

在讨论时,我们都追求理想的讨论氛围,也就是参与讨论的人在民主的氛围中,都能平等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所有成员的观点都给予充分、平等的考虑。只有坚持这一点,讨论才能愉悦,也才能获得理想的结论。

(二)讨论的进行

1.问题的提出

(1)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尽可能用清晰的、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尽量有具体的细节描述,避免空洞的、冠冕堂皇的抽象语言。

(2)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问题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能起到启发、促进、深化的作用,问题还需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近,最好处于最近发展区。有学者已经从性质这个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如下表所示:

学习结果(目标)与教学任务(目标)分类比较(认知领域)

从上表知识的分类以及讨论式教学的特点,可以看出上表中的第一类知识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最有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有关系统的基本知识。而第二类和第三类知识可以采取提问,让学生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精神。

2.讨论的展开

问题已经提出,情景已经创设,学生着力的就该是切实的讨论。讨论时,学生应该按确定的讨论原则和步骤展开讨论,摆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意见,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中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形成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多观察、多倾听,对出现的问题多指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一个与学生平等的身份适时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这样,学生的讨论才能够持续、深入下去。

3.时间的调控

讨论还需要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及容量大小,调节相应的时间。对于困难的、容量大的问题,要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探讨;而对于容易的、容量小的问题,要适当调控时间,让学生既讨论了问题,又不至于浪费时间。

(三)讨论的汇报

当小组讨论结束后,应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汇报讨论的结果,促使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学生代表发言

由小组成员集体商议,并推选1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但选定代表的发言必须是本组成员共同思考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人不能舍弃、偏解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既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2.书面汇报

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讨论汇报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按顺序,由最后发言的同学对讨论过程中他人的观点进行记录。当讨论结束后,集体商讨,求同存异,把小组成员的结论进行归纳、整合,最后把结论记录下来,并上交。教师课后要对各小组的最终结论进行批阅,并进行反馈。这一过程,既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对讨论式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来选择讨论法。

上一篇:自主学习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下一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探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