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方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时间:2022-08-01 11:17:10

实施新方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作为地理教师,唯有立足本职,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需要。为此,笔者紧紧抓住宅区高考新模式的契机,在地理教学中实施了以下几点新的方略,取得较好效果。

一、转变观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备课方略

教育部关于高考内容改革讲到“要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我们的教学理所当然应把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整体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在综合课的备课设计中,必须注意要“以知识立意”变为“以能力立意”,并对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分为三个层次:1、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纵向和横向综合;2、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3、文理倾向的综合,以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这一价值取向。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可以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比如运用“洋流”知识,可进一步讲解国际人口迁移: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洋流运输贩卖黑人到美洲,归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欧洲。

二、注重变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略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好这个时机,适时向学生传授知识,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在教学内容上,以块状的专题知识、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重点问题为载体,组织起网络化的、结构化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这种网络化、结构化的知识系统时,实现知识的整合。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在长期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形成的。只有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训练,学生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才有可能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努力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地理学科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本学科的业务能力,还应当了解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文科教师应有的职业敏感,及时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及时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也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析入手引入课题。例如,在学习“月相变化”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观察天空中月相的实际情况,并要求学生对每天月相的变化情况做好记录,然后通过课堂学习讨论,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的内容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学习。如地理趣联学习法:太阳外部光球色球日冕由亮转热;地球内层地壳地幔地核从轻变重。太阳活动黑子耀斑太阳风;地球内能地热火山地震波。地球公转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太阳辐射低纬度多高纬度少……通过这样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地理规律,能深入领会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性,对学科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知识树”,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了知识系统所特有的逻辑上严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又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和“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时,我首先将地图的图式简化,然后要求学生分别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解决,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将相关学科有机渗透,构建起知识的“立交桥”。学生摆脱了单一学科的单一思维模式,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方式。

第三,在地理教学中还必须树立起“大课堂”教学观。事实上,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地理教师除了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引人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外,还应当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社会、感受大自然。让学生多接触社会、自然、科学,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经济、文化、高科技,时时关注”。例如,在“天体”一节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星空,使学生亲身感受这些知识。又如在“陆地水资源”一节教学过程中,我又动员学生对周边地区的水质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水资源数量及污染的现状,并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设想。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更容易激发出灵感和想像力,更有利于培养起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精选精练,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反馈方略

(一)综合训练方略

思维上的进步,不是仅仅靠教师的传授就能够生成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的训练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能力、技术密集型”转变。教师应当利用更多的时间吸收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产生新的教学灵感和激情。在对学生进行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显性”作业负担减轻的情况下,更要增加学生“隐性”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要增加作业的“知识、能力、技术”的含金量,注重知识结构,达到经验系统和认识结构的互动转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恒星日、太阳日”这一知识基点时,我运用了物理学或数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将地球、月球的运动抽象成圆周运动,找到“圆周运动――角速度”的概念图式,作为思维创新的切入点。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能灵活地掌握这些地理知识,并开阔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灵活的知识组合、思路融合变通能力。

(二)激励评价方略

学生地理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因此对学生的有些问题及回答,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

第一,教师要放胆,尤其要对学生的一些“奇谈怪论”,教师不能一下子就抹杀掉。有时可以向学生询问他的理由,如果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应当加以肯定,如果不正确,教师除了鼓励他的这种大胆想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从而概括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教师应当允许存异。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不同,个性、爱好也不相同,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学生中不同的答案,教师不必强求统一,有时,教师甚至可以当场不作任何评价。这样,学生必将带着这些问题,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试图探询正确答案,这样一堂课就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知的欲望和激情。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教学中自己要多谋划,多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思维,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综合性地、创造性地去解决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总之,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有利于学生地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谈谈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下一篇:运用学科思维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