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用”,让语文回归本真

时间:2022-08-01 03:42:01

关注“语用”,让语文回归本真

摘 要: 2011版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文章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一是咬文嚼字,挖掘语言训练点;二是二次开发,捕捉语言表达点;三是关注篇章,寻求语言内容共生点。只有精研文本,关注“语用”,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才能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策略

2011版课标在“课程性质”的表述上,做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其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一、咬文嚼字,挖掘语言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要培养语感,就要从咬文嚼字开始。咬文嚼字,就是品尝好词佳句。咀嚼词句需要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敏感性。教师应在“语文意识、目标意识、生本意识”的引领下,潜读文本,挖掘符合学段、切合单元、适合学生的语言训练点。

如《望月》中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月下的美景,语言优美,用词精当,很适合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品味。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月光下的景色怎么样?(美)这段文字的确写得很美,首先美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这段文字,用心默读这段话,把你喜欢的词语圈出来,并细细品味,在旁边写下你喜欢的理由。

师:你喜欢的词语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1)“安详”

一种:

生:我喜欢“安详”这个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亮的美。

师:真会读书,其实“安详”本是形容人的神情,是一种从容、慈祥的神情。这里用在月亮身上,你感觉到此刻的月亮怎么样?(月亮的安宁、慈祥)多好的感觉,能读出来吗?

一种:

生:我喜欢“安详”这个词,这个词让我感觉到此时月亮很安宁。

师:你们有这种感觉吗,其实“安详“本是形容人的神情,是一种从容、慈祥的神情。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月亮安宁、慈祥的美,谁能读出这种美吗?(评价读:读出来了吗?可以再轻柔些,慢些,但不能有气无力)

(2)“吐洒”

生:我喜欢“吐洒”这个词,也把月亮当人来写了。

师:是呀,此刻的月光不是照耀,吐洒也写出了月光的柔和。

(3)“清辉”

生:我喜欢“清辉”这个词,写出了月光的清幽。

师:真会品味,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4)“晶莹闪烁”

生:我喜欢“晶莹闪烁”这个词,写出了江面的美。

师:这个词的确很美,美美地读读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看,(出示图片)这些光斑一闪一闪的,就像是撒了一把银子在江面上,多么美好的感觉,谁来读一读。

师评读:但这些光斑并不耀眼,只是微微地跳动着,谁再来读得柔美一些。

(5)“隐隐约约”

生:我从“隐隐约约”感觉到江两岸的景色看不清楚,有着一种朦胧美。

师:体会得真好,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

(6)“镀”

师:最后一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传神,(点击课件“镀”字)同学们注意到这里的动词“镀”了吗?知道它的意思吗?

师:“镀”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使一种金属均匀地附着在另一种金属或物质上。

师:那在文中是指月光均匀地附着在哪里?

生: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上。(出示图片)

师:看,月光这么一“镀”,就像是一层银色的花边,多美啊。能读出来吗?

师:一个“镀”字让我们感受到黑色的剪影因月光有了生机,更加美丽。这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更品读到了月下美景。同学们再读读这些词,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生发现不了老师柔美地读着)

生交流,师点拨:美,妙。是的,如果说有的美很浓烈的,给人很大的冲击,那此时的美呢?

师:是的,这月光下的景色宁静、柔美,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你能抓住这些词柔美地读好这段话吗?自己练读,配乐读。

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抓住一些妙词佳句进行品味、鉴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学内化,引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此时月下那份宁静、柔美,走进了那份情境,走进了那份语境,让学生如痴如醉,在美的熏陶中得到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二、二次开发,捕捉语言表达点

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师需要在细化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本,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确定具体学习内容。

如一位马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要好好学字》时,抓住文中的一句话“他们一个叫安定宝,15岁,个子高,一个叫,才14岁,个子矮。”组织教学:

师:孩子们,你们读了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两个小八路的名字,一个叫安定宝,一个叫。

师:你很会读书。我们知道了两个小八路的名字。(板书:名字)

生:我还知道了两个小八路的年龄,一个15岁,一个14岁。

师:你很善于发现。我们知道了两个小八路的年龄。(板书:年龄)

生:我还知道了两个小八路的个子,安定宝高,矮。

师:是啊,这就是他们的特点。(板书:特点)

一般老师再带着孩子把这句话读一读,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马老师独具匠心,接着展开了教学:

师:从中我们看出介绍人物时要有顺序,我们可以介绍人物的姓名、年龄、特点。

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她请了一胖一瘦两位同学)现在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儿介绍我们的同学。出示句式:我有两个同学,他们一个叫( ),( )岁,身材( );一个叫( ),( )岁,身材( )。学生尝试着说后,她又叫了皮肤一黑一白的两位同学,用同样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兴高采烈,表达的积极性特别高。

听课的老师无不叹服。你看,马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训练语言表达的训练点,让二年级的学生对人物做介绍,长此以往地训练,何愁学生不会表达?

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聚焦语用,从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出发解读文本形式,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以此为纲,或感知或欣赏或积累或运用,将语感培养、语言知识教学熔于一炉。

三、关注篇章,寻求语言内容共生点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道。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江西省的甘密老师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船过小河如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

新课标指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习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写得好在哪儿,更要使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习段落写法后,甘老师根据主办地厦门小学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福建武夷山一线天景点,让学生把自己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通过感悟,读写迁移,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可以说,近乎完美地寻求到了语言和内容的共生点,使“读”与“写”水融,浑然天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精研文本,关注“语用”,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才能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上一篇: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兴趣培养 下一篇:让说明性文章更具语文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