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明性文章更具语文味儿

时间:2022-09-22 11:44:24

让说明性文章更具语文味儿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课文分为四类:一是叙事性课文,二是说明性课文,三是诗歌,四是非连续性文本。其中,说明性课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性课文,顾名思义就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说明文题材广泛,有阐述天文地理的、有介绍地域风情的、有介绍科学知识的……这些文章大多篇幅短小,用词准确,结构层次清晰。教材编排这类文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此类文章了解有关知识,进行语言训练,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逐步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由此可见,教学说明性文章,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文章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而非文章内容。一句话,教学说明性课文,其语文味儿淡不得。

但是,说明文教学现状如何呢?有人就此作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只有不到20%的教师、学生喜欢教、学说明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散见的相关论述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翻阅不同时期名师的课堂实录,通览各级各类的语文公开课,少有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实例。是说明性文章太容易教,不足以发挥教师的水平,还是说明文太难教了,不容易出彩成就经典?近几年,笔者有意识地走进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或倾听或实践,翻阅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设计,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说明性文章时往往存在讲解分析过多、知识拓展过滥、教学模式过板等问题。

如何借助说明性文章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各种语文教学元素,让说明性文章教学实现本色回归,充满语文味?

一、明确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课文,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对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抓住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抓住文章的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也就能大体把文章读懂。至于“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并初步学习运用。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任务是:理解文章大概内容,了解文章讲述的有关知识;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读与写的训练,达到学会运用语言的目的。另外,阅读说明性文章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性、缜密的思考力,树立探究精神。

二、关注说明性文章的文体样式和风格

苏教版第六册课文《海底世界》就文体风格,一看是一篇说明性文章。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把精力用在有感情地读和表达上,觉得浪费感情,而且可能弄笑话。比如,央视《动物世界》栏目的解读者声音磁性,不紧不慢,富有节奏,能够让大家听明白。如果要求他解说出感情,在狮子吃掉斑马的时候,要他对狮子充满赞美,还是对斑马充满同情?手机和洗衣机的说明书也是说明文,有没有见过谁在有感情地朗读手机和洗衣机的说明书,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肯定没有。生活中的说明文阅读,读明白就够了。现在放进了课本,成了课文,学生在学,老师在教,就不能只是读明白就算了,还要帮助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这就是教说明文所要思考的工夫。“授之以渔”最要注重文体风格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下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也出一种警报”。笔者发现部分老师执教时,让学生想象说一说“还有声音像什么”,以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机无疑是值得称赞的,但这样处理是存在问题的:关于科学的说明文应该是基于观察和研究的,应该给读者以确实可信的东西,而不是想象、臆测的东西。尽管想象力很重要,但把想象的东西放在这里,不仅是对科学事实的不负责,而且是对读者的不负责。

三、回归说明性文章的语文本真

1.理清文章结构

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大多纲举目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针对这一文本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摒弃枯燥的“问答式”,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中细细品读,走上几个来回,采用批注、填表等形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课文《恐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表格,帮助学生抓住文章要点,把握文中介绍的几种恐龙不同的外形特点。

2.学习表达方法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不同于文学性文章的语言,它力求精确、细致、缜密,无需华丽的辞藻,让读者看得明白,读得懂,但其背后却隐藏着语言的秘妙值得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陶校长的演讲》一文,它应归为说明性文章。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要求: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一课的说明方法很有讲究:作者采用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的说明顺序,第一节提出每天四问的说明话题,随后四个问题一一道来,最后笔锋一顿,对所谈四个问题做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此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清楚,有力揭示所谈问题的内涵、性质。这四问排列顺序,很有讲究。身体是做好一切的根本,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学问进修,学问进修是为了更好地进步。身体再健康,学问再高,工作再负责,如果没有好的道德,就会失去做人的根本,那么其他三问皆是空谈。陶行知校长演讲中的文心细密,演讲中的层层推进,使听者受益,令读者折服,实为大智慧。

3.设计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在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文本的表达方法或是作者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模仿写一写,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说明方法,还能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作者善于把科学知识和文学结合起来,用文学的笔调、生动的比喻、诗一般的语言向读者讲述科学知识。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学习文章作者的语言,通过收集的资料,介绍大自然其他一些“文字”,学生兴致很高,习作很有作者的风格,教学效果显著。

4.拓展阅读范围

说明性文章大多语言简练、篇幅简短,文中所介绍的知识是有限的,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像苏教版中的《恐龙》《西湖》《神奇的克隆》《莫高窟》等,学生对文中所介绍的“恐龙”、“西湖”、“克隆”、“莫高窟”非常感兴趣,课余会追着老师问这问那,如果在教学中,适度地拓展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自由阅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在课内学完一篇说明性文章,课后又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章,以一篇引多篇,那岂不是大大提高了文本原有的价值?笔者在教完《大自然的文字》后,给学生读了伊林为《十万个为什么》写的序言,幽默清晰的文字立即吸引了学生,笔者又推荐学生阅读《走进神奇的大自然》一书,学生阅读兴趣很高,几天就读完此书。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姓语”,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语文老师要做的事。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特殊的教学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文体特征,善于捕捉其中的语文味道,通过精心的解读与设计,让学生喜欢学,学得好。只要老师愿意付出智慧,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就能呈现出活力,散发出魅力,闪动智慧,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儿。

上一篇:关注“语用”,让语文回归本真 下一篇:培养自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