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与对策

时间:2022-08-01 03:19:58

浅谈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与对策

摘要: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护理有着较高的重要性,通过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快的得到恢复,提升治疗效果。但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精神科护理风险性较高的情况。因此探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和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如何识别、规避护理风险,减少护患争议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等问题,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1 发生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患者因素

1.1.1精神病与其他临床患者不同,被动入院者较多,且大多数无自知力,或仅有部分自知力,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较差。

1.1.2受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的支配,随时可能发生冲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外跑等突发行为;趋于康复期的患者也会出现消极悲观心理、及强烈的病耻感,发生各类意外事件。

1.1.3长年住院的患者因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往往会合并各种慢性躯体疾病(糖尿病、高血病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过程中潜藏着噎食和过度镇静导致性低血压、跌伤等危险因素等。

1.2护士因素

1.2.1护士缺乏精神障碍专科知识,尤其是是新分配来的护士。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中,《精神障碍护理学》不作为重点科目,只涉及很少的课时数,甚至有些院校会忽略不讲,也不安排护生见习、实习。护生缺乏对精神障碍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

1.2.2护士进入临床护理工作中,医院、科室规范化培训跟不上。精神障碍相关理论又涉及到心理学的范畴,抽象难懂,不便于自学[1]。

1.2.3在工作中对病情特点、演变、精神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不能及时评估、发现和制止患者自杀、自伤、冲动、等各类隐患事件,增加了病房安全隐患。

1.2.4护患沟通因素 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习,不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护士不信任,从而护士得不到第一手资料。上班人员紧缺,护士只忙于应付日常事务,不愿与患者深入接触交流。

1.3管理因素

1.3.1对采取保护性约束这一行为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规范培训,患者入院时对家属就保护性约束的知情告知内容不全面、不及时,在应用过程中加上患者的不配合,会导致患者皮肤擦伤、肢体红肿等,容易与家属产生医疗纠纷。

1.3.2沿袭传统医务人员的习惯性权利,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再加上其症状的影响,藏药,拒服、抢服药等现象会存在,会造成工作人员采用强制性治疗手段,放大了医务人员的习惯性权利,难以建立平等关系。

1.3.3少数护理人员存在工作不细心,护理操作不够规范,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导致用错药、打错针等差错事件发生。

1.3.4对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认识不够,发生病情变化时护理记录不及时,记录中与医疗记录不一致,甚至相矛盾,护理记录内容不客观、真实,存在主观判断。

1.4病区设施因素 地面湿滑容易引起患者跌倒摔伤(尤其是老年患者、服药量较大的患者);走廊、卫生间是否安装扶手、有明显温馨提示;居住环境是否安静、温馨,因为嘈杂的环境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引发其暴力、冲动行为;另外,患者病房的门窗、防护栏不牢固,桌椅未固定以及重要的地方,如离开办公室、治疗室未及时锁门,或将钥匙遗留在锁眼上,进入大门未及时锁好锁头均易引起精神科意外事件发生。

1.5危险物品的管理 危险物品是指精神病患者可用以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跑的工具,包括药品、器械、绳子、胶带等。对这些物品管理不到位也会导致各类意外事件发生。

2 对策

2.1提高护士护理管理风险意识 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尤其是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管理者结合临床案例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讨论分析,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推行护士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有效回避护理风险的发生[2]。

2.2加强对护士专科化培训

2.2.1管理者为护士提供支持,鼓励护士参加各类提高学历的学习,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并根据科室发展规划,每年有重点的外派护士进修学习,取得专科护士资格证。对每年科室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有针对地进行培训。

2.2.2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参加医院内科室轮转学习。定期地对护士进行专业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使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技术,一旦发生意外,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积极迅速投入抢救,将护理意外事件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2.2.3护士长就疑难、危重、特殊病例进行每日床边护理查房,利用临床病例,进行精神症状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整合所学的知识、使之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切实做好传帮带作用,用整体护理的程序进行护理工作。

2.3重视安全管理

2.3.1落实对危险物品的检查工作,确保病房不藏匿危险物品。做到安全大检查不少于1次/w,每日利用晨间交班、查房做好重点病房、重点患者的安全小检查。

2.3.2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在走廊和卫生间增设警示标记,保证病区公共设施完好。每周定期对门窗、桌椅及家具进行检查。

2.3.3切实落实15~30min巡视病房1次,并进行登记的巡视制度。

2.3.4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利用腕带、掌上电脑终端(PDA)等方法,确保病身份识别正确,杜绝护理差错事件发生。

2.3.5护士长定期对科室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查明原因,吸取教训,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应对能力。

2.4强化岗位责任制 根据护士能级,实行护士包干一定量的患者,进行全程、无缝隙的护理工作模式。加强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了解,定期做好各类风险评估及护理记录。

2.5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护士长要关心护士,稳定护理队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护士爱岗敬业,工作中改善服务态度,改变与患者接触交流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把日常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位。认真自觉履行各班职责,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

2.6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制定带教计划,科学地安排人员,编配合理,保障护士不超负荷运转,做到闲时有人歇,忙时有人顶,根据工作强度及危险度灵活调配值班人员,降低护理意外事件发生。护理风险贯穿精神科临床工作的始终,保证患者安全是前提,预防的关键是提高护士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和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重视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6.

[2]高琳.护理风险管理在患者集体转动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5(5):442.

上一篇:采石场工人矽尘暴露与肺部疾病的关系 下一篇:全面腹部超声对急腹症临床诊断的价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