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因素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08-01 11:07:29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因素分析与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涉及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个对象及层面,分析相应对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多个因素,为高职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找到相应方法和策略,就能推动产学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因素分析;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91-02

高职院校要发展,必须走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这是教育界的广泛共识。怎样使学校有机地融合在区域经济社会中,为社会发展培养支柱性高技能人才,必须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合理利用,才能走出符合自身条件的产学研之路[1]。

一、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和因素分析

产学研产生的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硅谷之父”特曼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伙伴关系的创意,于1951年创办了“斯坦福工业园区”,这种在大学校园内开设高新技术园区的努力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是最早的,也是最为成功的[2]。很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据此有了自己的教育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即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即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加拿大和美国采用的以岗位及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CBE模式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更是闻名于世[3]。国内许多学者和教育届人士对高职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广泛研究,如齐艳苓的“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4],对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这一关键问题以及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的联动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政府层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促进保障机制。张炼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利益冲突及对策研究”[5],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主要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找出影响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性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制定解决利益冲突的政策原则和相关建议。很明显,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工作不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也要给予大力支持。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因素分析

1.学校。学校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因素,学校把产学研的确都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校各主体因素分析如下。其一是学生因素:从影响效果来看,就业兴,招生兴;招生兴,学校兴。学生因素是学校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动力和最主要因素。其二是教学需求因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走“工学结合”之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等,促使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其三是师资需求因素: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将成为普遍的需要。其四是学校财务投入因素:现实情况中,高职院校由于财务情况的限制,真正投入产学研的经费十分有限,但投入的增加率很大确是不争的事实。

2.企业。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另一合作方,企业合作中的各个因素分析如下。其一是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效益因素:经济利益是企业的生命线,是校企合作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希望企业牺牲自己的利益支持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非常困难的[6]。从短期看,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没有效益或效益十分低,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可带来的直接效益不多,甚至可能出现学生实习影响企业生产,出现负效益。从长期看,企业可能通过长期合作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本回报,从而形成优秀的职工队伍。其二是企业的用工因素:企业获得优秀的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追求的目标,学校也在合作中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如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等。其三员工培训因素:企业可以将学校作为员工培训的基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其四是技术支持因素:学校利用人员、设备优势,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参与企业的科研活动,这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方面。

3.政府。文献[2-6]中都对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了论证,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大致可分为政策因素、法规因素、财政投入因素、就业体制。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出台更多有利于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的政策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进行。

4.社会因素。①家长认同度:高职学生的比例在我省已占到60%[1],成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提高就业率、就业质量,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而提高就业率、就业质量,就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所以家长认同度应当是第一因素。②学生认可度:高职教育中最重要一环就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理,指导他们从德、智、体多方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健康自信地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员。所以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是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和培养起来的。③行业认可度: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劳动大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随着高职学校产学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行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将不断得到提高[6]。

三、产学研合作的策略

1.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产学研的管理。学校应当积极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加强实习过程跟踪及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校企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满足企业合理要求的同时应对企业提出相应约束和要求,如企业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训,学校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合作进行课程设计、技术开发以及订单培养等。学校也要积极为企业提供的人员培训和技术开发服务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为企业服务,为区域或行业经济服务。

2.企业的积极支持。企业要改变用人观念,以合岗实用为宗旨,为高职人才的技能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良性循环中得以健康发展[6]。

3.政府积极主导。政府制定产学研政策奖励参与者,如对学校的奖励、政策的优惠、给予项目和帮助、财政投入、人员投入等。对企业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予以优惠,明确规定参与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以补偿学生实习对企业的影响。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发挥示范类高职院校的作用,创办公益性企业或工程中心,积极培育社会力量介入校企产学研合作。

参考文献:

[1]孙杰.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2]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3):110-116.

[3]田静,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成人教育[J].2007,(243):94-96.

[4]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5,(5):46-48.

[5]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利益冲突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4):9-12.

[6]余丽萍.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分析[J].职业圈,2007,(19):200-201.

作者简介:罗小翠(1965-),女,湖南邵阳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上一篇:简论计算机的日常维护 下一篇:基于大学生学涯规划教育的团体辅导模式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