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小学生读古典名著

时间:2022-08-01 06:56:02

怎样教小学生读古典名著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古典小说片段。例如,《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草船借箭》《景阳冈》等古典文学片段都选自我们家喻户晓的、在中华古典小说中熠熠生辉的名著,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历史性、故事性,很适合“薄书厚读”。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虽然,许多教师早已充分认识到指导学生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意义,但是在面对这些字字珠玑的文段时,对于它的鼎力膜拜很容易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迷失方向,有的教师沉浸在小说曲折的情节探讨中不能自拔,有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超越文本去评说人物性格,恨不能倾其毕生所学尽情展现名著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然而,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变成了文学作品鉴赏课堂,超越了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样的课堂也会扼杀小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因此,搭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才能教会小学生读古典文学名著。

一、从语言品读入手,感悟古文凝练之美

古典文学语言,字字珠玑,饱含着无穷的魅力,但小学生因为认识水平有限,很难感悟到古文的凝练之美,因此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读古典文学的语言。新课标指出:“当学生学会了在读文本时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时,才会享受感动、享受收获,才能与作者碰撞出‘火花’,这是一种最真实、最深刻、最有效的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在古典文学专题安排了《猴王出世》,选自原著《西游记》第一回,语言原汁原味,是向课外延伸阅读的最好材料。怎样让美猴王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树立起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通过读让孙悟空的最初形象浮现出来:“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学生不读不知味一读就会被古人的语言折服,瞑、蹲、纵、跳、抬这一系列动词活灵活现地刻画了石猴活泼顽劣、身手敏捷的英勇形象。鼓励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出对石猴的赞美和爱慕之情。教师依学生兴趣,进行朗读指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引导学生读出停顿、重音从而感受文言文的节奏韵律之美,进而感受到猴王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性格特点,孙悟空勇敢智慧的美猴王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整齐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逐步从词语、句式特点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不知不觉中为课外阅读古典文学名著,搭建了一座美丽的桥梁。

二、从情节矛盾点入手,领略一波三折之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典文学名著,片段皆为精彩华章,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草船借箭》,因为是长篇小说,前后勾连,课文中会出现很多难点,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进而进行整本书拓展阅读,不失为一种便捷的阅读方法。但要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手不释卷并不容易。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质疑,从文本中发现疑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1.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2.诸葛亮和周瑜到底谁聪明?3.周瑜为什么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这些疑惑困扰着学生,使他们有强烈的解开疑团的欲望。于是我趁热打铁,进行拓展,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的精彩章节:曹操如何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学生认识到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形象;赤壁之战、水淹七军、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牵动着学生的心灵,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和诸葛亮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形象清晰地再现于头脑中,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前后联系读名著的方法。

三、从人物命运入手,体会扣人心弦之美

制造悬念是章回体小说常见的文学手法,正是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一回一回地看下去。其实,我们在上课时可以借鉴电视剧的导演,在学生有效阅读文本,对课文产生兴趣之后,学生就会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欲望,迫切地想了解人物的命运。如教学《景阳冈》一课,在学生品读了武松打虎,感受到紧张、精彩的刺激后,借机拓展:武松性格豪爽,“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那武松后来怎样了?这个疑问牵动学生的神经,会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这时教师引导:武松在《水浒传》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痛快淋漓、荡气回肠的故事,武松打虎与其他故事相比,不过是小菜一碟,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水浒故事会”,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比一比谁的故事讲得精彩,“庆功楼怒杀西门庆”“大闹飞云浦”“醉打蒋门神”等一系列有关武松的故事,一定会让学生热血沸腾,定会让学生感受到武松武功高强、行侠仗义的英雄本色。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阅读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物故事,水浒一百单八将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形象就铭刻在学生的头脑中了。

四、文本、影视比较阅读,品味含蓄隽永之美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四大古典名著早已搬上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虽然说影视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但是也给学生接近名著敞开了大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取其所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例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文中描写到王熙凤的面貌:恍如神妃仙子,头上戴着赤金盘离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双鱼比目玫瑰佩,身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碃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对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学生很难把貌若天仙的王熙凤和心如蛇蝎联系起来,更难以理解“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圆滑世故。在预习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借助网络、电视,收看《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对王熙凤见风使舵、阿谀奉迎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再在课文学习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不仅会深刻地体会到人物性格,同时还会发现影视直观可感,但不如文本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从此开始带着鉴赏的眼光接受古典名著。

正是因为古典文学名著片段承担着向古典名著延伸阅读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搭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怀着愉悦之情叩响古典文学名著神圣的大门,让中华文学的玉露琼浆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越走越远。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三招并举搞好初中政治教学 下一篇:如何利用网络拓宽少年儿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