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德育观照下的语文教学探考

时间:2022-08-01 06:04:09

和谐德育观照下的语文教学探考

【摘 要】和谐德育的思想要求形成和而不同的德育系统,也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受教育者在和合关系之下能够感受到自身成为自然中的独立个体,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磨砺自身,以实现内心的自由,并最终能够在教学中体会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积极、自由的发展。

【关 键 词】和谐德育;语文教学

一、和谐德育的本质

“所谓和谐德育,就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种德育模式。”[1]

不难看出,和谐德育从社会角度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个体的和谐,也就是在学校环境中实施道德的影响,在社会环境中实现道德的完善,而这两者最终同意到人和社会的关系中,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成为道德个体,体现出作为个体的独特个性,表现为自主、自律等,成为“小写的人”,最终实现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和谐地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成为“大写的人”。

二、语文教学中的和谐德育四层次

在语文教学中,和谐德育的精神要求教育者从语文的工具性出发,发挥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最终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德”之理想——万物皆有定

和谐德育在语文教学中首先体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让学生理解作为“人”,其本身应当具有的基本判断,这种是非判断源自于教师的引导。

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基本品德为指向,这种基本品德的培养体现了人这一角色的定位及人应该实现的理想状态,而这一理想化的状态是通过榜样的方式让学生得以理解。在语文作品中,具有理想人格的形象为学生自我角色定位提供了材料。这不仅反应为对真善美的追求,还表现为假恶丑的破灭。当学生对某一形象表示赞扬并模仿、表示控诉并唾弃时,本身就是学生形成其基本德育观念的时机。在语文课本中,学生学到了项羽的勇猛善战,也体会了他的骄傲自负;见识了多愁善感的黛玉,也遇到了顽强不屈的圣地亚哥,这些鲜活的形象所具有的品质本身并不局限于某个时代,所有人共有的品质特征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品质的完善提供的范本。而教师在介绍人物的同时,也将对人物的爱、恨寄予其中,而这种对于优秀品质的赞扬以及丑恶面貌的批判所组合出的“最善的人”,其形象本身也就是学生道德最高境界的榜样。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不同人物所具有的亮点的汇聚;他不是真正的“人”,但仍旧为学生精神的标杆。因此,语文赋予德育以理想,使学生理解德的本质。

(二)“德”之独立——人物两相谐

语文教学中则反应为学生对自然的理解。

首先,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自然教育,其本身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但是,作为人,本身与天地万物不可分离,天地诸如四时变化、昼夜交替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大自然循环往复的变化使人能意识到自己与万物共生,并且万物以其自身的特性与人类产生关系。这种人与自然的意识,一方面反映在阅读教学中,比如科技类、自然类的文章,会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然意识;另一方面,在写作训练中,特别是景物描写中,通过学生的笔所描绘出来的世界究竟是何种模样,在这些训练中也就逐渐形成了学生对于自然的基本认识。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的不同,而在接触自然的时候将自己美的感受与痛的体会融进心灵,这之中的影响,也就形成了学生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区别的意识。

其次,教学旨在将学生由未知的世界领入已知世界,也就是说对于自然所体现的规律通过阅读、写作呈现给学生。一方面,人力图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为与自然共生的平等个体,能够根据自身需要作出种种决断。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主题性研究,例如“母亲河探源”等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对自然做了什么,这之后自然发生了何种变化,从而理解了人类如何影响了自然。另一方面,自然呈现的种种规律对于人类还起到了指引的作用。而这种规律的了解也使得学生更加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亲眼见到傲霜凌雪的红梅,再体会梅所具有的坚强不屈的品质。这些都是和谐德育的应有之义。也就说,语文在理想之外赋予了德育独立的精神,也就是使“人”的意义凸显出来。

(三)“德”之自由——反求之于己

德育的核心价值具体反映在个体的身上,表现为个体对自身的教育及警醒,其意义在于人不断地扣问自我的内心,进而使个人品德不断完善。

在语文教学中,这就体现为思维的发展后人对自我的反思。首先,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之后,获得了自由的权力,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我教育的材料,这时候,教师推荐的名家名篇便成为引导学生提升修养、明了自身的手段。事实上,德育更为重要的功能就体现在学生自我意识的获得。语文赋予学生的自由就在于学生已经拥有了基本的道德判断,他能够根据这种价值判断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其次,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个性化解读,从而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例如,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于《狼来了》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传统教学中这个故事的德育意义在于不诚实的人受到了惩罚,但这只是德育的一部分,这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德育内容,而不是学生自我体会的德育精神。因此,在语文能力的提升中,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他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重新解读。因此,有的学生认为,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宽容和坚守的故事,如果山下的人能够一如既往的坚守,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也许可以有另一种结局。而这种理解本身就建立在学生对于道德标准的判断上,实际上,就是学生德育自由的获得。

(四)“德”之共享——和谐一体化

人际关系的和谐才是道德最终完善的标志,也是整个教学体现其意义的根本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这体现在课堂师生交往上。平等融洽的课堂交往环境是前提。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禁止”、“不要”、“差”等词的使用频率应降到最低;在倾听时,一个低头、一个弯腰,当教师从内心愿意相信学生时,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德育本质甚至超过了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德育理解。这种道德规范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使人与人之间具有了一种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使得人的道德拥有与他人在同等条件下平等的前提,也就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有和谐交往的共同前提。其次,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环境,即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德育互促。在语文教学引导中,让学生获得了对于自己的正确认识,而这种认识本身也就影响了学生对于他者的认识。在追求德的进程中,学生不仅想象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还能在他者的身上看见优点和不足,当学生从道德判断中明确优劣之后,在互相欣赏中激励出和合之气,也就能够导向共同的善。语文素养要落实到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而这种自我敢于表达的品质、这种自我用于表达的追求、这种自我肯定的信心即是和谐德育与他人共生的根源。

三、和谐德育的教育意义

语文教学是始终与德育贯穿在一起的。语文教学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发现美、评判美,使学生思维发展之后自觉践行,从而达到自我品质的形成。在传统的德育中,德育往往变成了空洞的口号,但从学生的自我意识出发,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目标,就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修养并接近理想人格。和谐德育的本质是形成真、善、美兼容并包的世界,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中体现为人的品性培养,使得人与其他各类关系趋于和谐。

注释:

[1]乔万敏,邢亮.和谐德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新视角[J].教育探索,2006(10).

上一篇: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下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