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2-08-01 04:57:26

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疗体制的改革在不断深化,医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这对医院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变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医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内审职能作用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一、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审工作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审计制度的恢复与建立,医院内审机构从无到有。但是,由于许多医院的管理者思想认识上还不能完全跟上形势的发展,内审工作还没有引起医院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1.对内审机构的设置重视不够。有些医院的内审机构的设置不是出于医院管理自我的需要,而是迫于某些因素,如上级部门的需要等,“你要我建,我不得不建”的情况还较为普遍。有些医院虽设置了内审机构,却没有配备相应的内审人员;有些医院虽配备了内审人员,却没有设置相应的内审机构,而是将内审和财务合二为一,或者将内审机构置于纪检、监察之下,使内审机构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2.对内审工作重视不够。有些医院领导不了解或很少了解内审的职能和作用,对已建立的内审机构闲置不用或不知该怎样使用,使内审工作很难开展。有些医院对内审人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关心不够,致使内审人员感到工作没有前途,思想状况不稳定,不安心审计工作或安于现状;同时,内审人员也存在“审自己人,情面撕开难;查本单位问题,工作开展难;对本单位问题,下手难”等这样那样的后顾之忧。由于内审人员不稳定,内审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使内审工作威信下降。

(二)内审人员的素质与内审要求不一致。

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一名称职的内审人员必须是个多面手。目前,内审队伍的自身质量还难以适应医院内审工作的需要。从数量上看,还缺少足够的内审人员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审计需求;从年龄结构上看,内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显老龄化;从知识结构上看,内审人员大都是财会出身,缺少不仅懂审计、财务知识,而且懂经营管理、工程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不断扩展的内审职能。同时,随着医院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账务处理上的差错将会越来越少,这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内审人员的素质与内审要求不一致的矛盾在加剧。

(三)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目前,许多医院的内审工作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医院收费价格等方面的审计,没有或很少开展医院内控制度评价、风险管理和经济效益审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加剧,医院内部的管理和运行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各种潜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因此,这种纠正违纪违规,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监督的事后的、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现代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要求。

(四)制度不完善。

现行国家颁布的关于医院内审工作的法律中,只有卫生部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没有根据医院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这种法规的滞后性,不仅导致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而且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也缺少法律的强制性,执行过程中,常常遭遇被执行部门的抵制,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落到实处。

二、解决医院内审工作问题的对策

面对内审工作的发展变化,结合当前医院管理对内部审计提出的要求,笔者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健全和完善内审机构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提高内审的地位。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内部审计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显著,这个趋势是不容置疑的。内审工作的经验说明,内审的发展,完全是内在的需要,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从行政隶属关系上来说,内审机构必须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并与单位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别设立,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才能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从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和范围上看,要发挥内部审计规范内控管理、评价经营业绩,严格会计核算、预测潜在风险等方面的作用,也需要内审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只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鉴证、管理等职能。但内审机构在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时,也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和纪检监察部门联系,实行监督与服务并举,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寓于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2.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单位领导应将内审部门的队伍建设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在内审人才选拔上,要将那些作风正、懂业务、知识面广、能力强的人选拔进来;将懂技术、工程、投资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吸引进来,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内审人员的思想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上,要解除内审人员的后顾之忧,引导内审人员增强对内审工作的实质性认识,领会内审工作为谁干?干什么?怎么干?增强内审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内审人员业绩评价上,要严格考核机制,对内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在内审人员业务上,要为内审工作在审计视野、技术方法上创新提供条件,要为内审人员突破现有的知识结构、追踪内审工作的新动态,如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基建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给予支持。另外,内审人员也应注意更新知识,努力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继续教育等方法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先进技术和先进手段的开发运用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拓宽审计范围,实现内审战略转型。

目前审计作用仅局限于事后监督作用,随着医院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内审必须扩大自身的审计范围,内部审计要履行对医院经济工作的综合监督职能,需要逐步向内部控制、价值增值、风险管理、效益评价、责任分析延伸,为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及外部经济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实现内审战略转型,在审计目标上,要由单纯的发现型、复核型转向预防型、增值型;在审计角色上,由“经济警察”向“决策参谋”、“咨询顾问”转型;在审计内容上,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管理和效益审计转型;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现场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联网审计和非现场审计转型;在审计监督方式上,由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及全过程审计转型;在审计行为上逐渐从随意性为主向程序化、规范化转型。

4.推行审计问责制,促进审计成果转化。

任何健全有效的内审制度,都不可缺少严格的审计问责制度。试想一个单位若没有执行力会是怎样的后果!因此,要保证医院内部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促进内审成果转化为医院管理制度的进程,增强内部审计在改进医院管理、控制潜在风险、实现目标等方面应有地位,就需要推行审计问责制度。全面推行审计问责,有利于内审成果的有效转化,有利于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院在较短的时间及时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改善医院经营管理和内控制度中的缺陷,也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5.加强内审法制建设,为内审工作提供依据。

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员的依据,现阶段,卫生主管部门需要根据国家《审计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制定医院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指南。医院也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内部规章制度,完善内审机制,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权限和工作标准,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避免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执行过程中的人为意志的干扰,保障医院的健康发展。

三、主要结论

总之,随着医院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进一步提高,各方面对内审工作认识的逐步提高,内审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的加快,内部审计在服务医院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减少浪费,堵塞漏洞,促进医院的经济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杜绝违规违纪行为,降低医院的各种风险,确保医院各项服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人民

医院、安徽省天长市审计局)

上一篇:基层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固定样本量抽样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