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物课堂建构

时间:2022-08-01 03:19:44

协同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物课堂建构

一、协同教学模式的源起

我校2009年起试行“点题对应”导学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特级教师王一军在我校调研时认为,“点题对应”创设的出发点很好,但应试味过浓,不能完全顺应新课改的潮流和本真,名目和形式需作进一步完善。“师本位”课堂、“卖弄”学识、“炫富”等现象与新课改理念格格不入,脚踩西瓜皮,不求源头活水。

二、协同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协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对课堂结构的架构和固化,把课堂打造成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高效课堂。结合高中生物的学科特点,除了以协同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学习主体之间互助合作、交流讨论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配合的协同,课堂“三个主体板块”各自内部关系的协同,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作用、效应的协同。

(二)依据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坚持“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操作过程中,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突出课堂“三大主体板块”之间的有机统一。

(三)特级教师徐金才指出:现在的学生不是五年前的学生,更不是十年前的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要质量,就需有要质量的途径、办法和方式。一是找准教学化改造水平。二是要努力提高教师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第三要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协同教学模式由课堂教学的“三个主体板块”构成。

一为明标与导学。包含明确学习目标,在课堂开始阶段检查预习,后导学新内容。根据对导学案预习的批改,了解学情,并与学生一起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而再次强化本课时学习的目标意识。二为研讨与释疑。首先是阅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导学案”上的“课堂研讨”阅读教材。其次是讨论。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讨论。教师调节好气氛,让学生在“有规则的自由中”去议。接下来是展示。展示即暴露和发表,展示即进步和提升。最后是评价。先学生评价,后教师评价。在评价中“求同存异”,补充和完善,纠错和更正。三为检测与达标。强调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追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总结规律,归纳方法,在互动研讨中开启智慧,生成能力。教师还要掌控好时间,力争检测当堂完成,在检测中注意分类、分层。关注个体差异,考虑科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课型不同等因素,教师导学案可准备适当为后进生使用的训练题,题目样式灵活多样,正视区别,不搞一刀切。

三、协同教学模式的反思

课堂上,学生应当轻松、快乐的学习,协同教学模式背景下的生物课堂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和反思。

(一)教学起点。教学的起点就决定了课堂接下来选择合理的路径。还要把握好三案中预习要求的度,如果度把握不好,就加重了学生课前学习负担。笔者也看了理科其他学科的预习案,总体觉得要求比较高,因为把高一、二学生预习放在高三预习同一层面上要求,他们是新课,靠课前预习解决所有内容显然是不适合的。预习案没有留有空间用于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就没办法解决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当堂巩固的难度要求偏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信心、兴趣和成就感,这就需要优化。

(二)教学理念。协同教学模式是变教师带着知识走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近知识。既然学生预习了,预习中遇到问题了,能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面对老师呢?老师在这地方排忧解难,老师在这地方指引方法,潜移默化中,老师的行为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心态。第一是净心,干净的心,有利于具体工作的思考,前瞻性的谋划。也有利于教师回归教育原点来思考问题,不会背离教学规律和要求,由符合规范进而创新。第二个是静心,安静之心,教师要考虑自身经验、做法的得与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第三个是竞心,竞争之心,这是一种良性竞争,一种发展策略或错位竞争。第四个是精心,精心做好各项工作。教学“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四)教学行为。由于授课教师受到惯性思维的冲击,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老师在课堂上仍主导时间过长,留给学生的思议时间过少;课堂研讨的问题与导学案的不一致;提出问题零碎且较多,面面俱到,未突出教学重点;课堂展示样式过于单一;学生展示、评价错误或不到位,授课老师未及时补充、明确;研讨与释疑板块时间过长,挤占检测与达标的时间;过度依赖多媒体,忽略了板书。

(五)教学评价。协同模式下的课堂达标的评价,关键在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跟踪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最终还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是有差异,学生是有变化的,学生也是有个性的,这个我们在评价方面还是要进一步改进的。

不论哪个阶段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教学方式的调整与完善,一定会有大量的困难甚至是阻力。如集体备课次数的增加、教案的变动、作业的改进、月考命题策略的调整等,需要教师的配合与行动;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养成与深化,需要教师的引导甚至强行入轨。笔者认为,还要提高认识,积极学习,共同协作,确保在协同教学模式下真正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高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初中科学实验优化 下一篇:初中语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