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意见2则

时间:2022-07-31 06:48:57

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意见2则

第一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2012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设全省山区经济第一县的总体部署,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实行“三化”同步推进,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力争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3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一、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1.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引进、培育、推广农作物良种,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努力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坚持走种子种苗产业化经营道路,以森源公司、清熙园茶业公司为依托,全力推进食用菌、茶叶等产业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工作。有计划引进、推广省以上名、特、优、新品种,不断提升农作物产品产量。鼓励各种经济组织、个人以各种形式投资种业,有序推进柑橘、水稻、玉米、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大力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工程。坚持把农业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大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支持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创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大自然生物科技公司、清熙园茶业公司等企业创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着力提高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科技水平。

3.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大力引进农业专业科技人才、培育本地科技人才,力争实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2名以上在全省、全市知名的专家,每个村都有30户以上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村民小组都有10户以上的农业科技中心户。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培养,不断壮大农村科技实用人才队伍。

4.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含水产、农机、能源)、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功能“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多渠道争取支持,力争达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场所、有仪器设备、有试验示范基地。加大经费保障,完善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种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积极推进田间作业、设施栽培、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鼓励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技人员、大户能人创建示范园区和核心基地。推行“三送下乡”、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团等模式,建立专家带片区、农技人员带示范户、示范户带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加快建立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认真抓好阳光工程培训。

二、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5.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以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引领,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规模发展的思路,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动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继续推进食用菌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实现食用菌生产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力争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1.3亿袋。抓好万亩柑橘示范园建设,不断优化柑橘品种结构,加快无病害柑橘基地建设步伐,力争新发展柑橘6000亩。推进茶园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无性系穴盘育苗种植模式,力争新发展茶园4000亩。大力发展景观植物产业,制定景观植物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景观植物产业。积极探索发展特种水产养殖。

6.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快乡镇农产品质量效益监管机构建设,逐步完善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基地准出检测点、农产品销售市场监测点建设。建立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责任追究等制度,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城区网格化管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专项抽查检测力度,积极开展市场自律性监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7.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创办领办等方式,新发展一批县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提升辐射面和带动力。积极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及时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

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增值

8.着力壮大农产品加工园。以“四个一批”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功能配套的专业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加快园区供电、供水、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质检、研发、物流等配套建设,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9.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重点企业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在信贷投入、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帮助森源食用菌、楚园春酒业、原野风食品、奥龙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森源等企业上市,支持楚园春酒业等龙头企业裂变倍增发展,争取更多企业进入“1255”行列。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努力将森源食用菌、楚园春酒业、大自然生物科技等企业纳入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政策扶持范畴。深入推进政银企对接,抓好融资平台建设,加大配套投入力度,全力破解资金难题。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心系“三农”、扎根“三农”、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

10.全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兴业战略,力争在3到5年内把森源、楚园春、原野风培育成行业高端品牌,扶持引导“森源”、“楚园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响生态牌、绿色牌。加大市场营销、宣传、开拓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展会,运用专业机构整体策划,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多创品牌,创大品牌。

四、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11.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把农产品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统一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范畴。加强商业网络和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突出改造提升传统市场,统筹规划建设新的专业农产品市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中国香菇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先支持香菇交易市场及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及品牌展示区等主体板块建设。

12.不断强化市场营销。精心培育营销主体,不断壮大营销队伍,鼓励发展营销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拓展营销渠道,加快发展农产品配送经营,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城市开办连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直接对接。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增设直供直销网点。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大型展会。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扩大出口品种和规模,积极发展创汇农业。

五、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13.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抢抓中央、省市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树立“项目高于一切”的理念,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山洪灾害防治、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巩固“三万”活动成果,加大塘堰清淤力度,加快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不断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推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政策,逐步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护长效机制。

14.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农村用电质量。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投入,推动通村公路逐步向自然村、中心居民点和产业基地延伸。抓紧完成河口至铁炉湾10公里省道二级路改扩建,确保今年竣工通车。新建通村通组公路50公里、农村客运站点30个。加快推进洋河二级路和河巩、棚左、远烟、花太、横瓦等5条县乡公路改造,不断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完成1000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和养护长效机制。

15.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管护,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把低丘岗地开发、低效林改造与发展林产业有机结合。支持发展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强化生态公益林地、湿地公园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速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积极探索乡村保洁管护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强化殡葬管理,改善公路沿线生态环境。

六、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6.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围绕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强村;继续选择地处边远山区、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逐步消除贫困人口,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以荷当线、保宜线、南远线为重点,以房屋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垃圾净化为主要内容,加强公路沿线村庄整治和民居改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水平。加快宜居村庄建设步伐,各乡镇启动1—2个宜居村庄建设试点,重点抓好马渡河、花林寺2个省级宜居村庄和保宜高速3个居民搬迁安置点建设。

17.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和“沮河为轴、沿河开发”的思路,开发城北,启动城东。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调整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中心镇、特色镇转移,发展镇域经济,增强集镇功能。强力推进洋坪镇省级新农村试点镇建设,努力在小城镇建设、园区建设和产业体系建设上实现大提升、大变化,力争走在全省新农村试点镇建设前列。加快荷花镇旅游名镇创建步伐,进一步完善集镇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集镇功能和档次,支持荷花镇尽快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抢抓保宜高速公路建设机遇,提升交通节点镇功能,提高生态文化走廊建设水平。

18.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合理开发利用集体资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继续抓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力争实现村级全覆盖。

19.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乡镇集镇文化广场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实施农村初中工程二期改造、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县等建设项目,着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积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继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村级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数字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查处“两非”案件工作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成果,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帮助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产生活困难。

七、着力提升农村工作水平

20.强化“三农”投入。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强农惠农的政策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优化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金融部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各领域。继续组织县直部门派驻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深入开展“三万”活动,深化“百企反哺”和“民企联村”活动,拓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引导规范社会团体开展扶贫济困和社会捐赠活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

21.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三农”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培养热爱“三农”、熟悉“三农”、奉献“三农”的干部。对“三农”工作战线的干部职工,在政治上关心成长进步,在工作上创造必要条件,在生活上帮助解决具体困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新任干部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培养和提升农村工作能力。

第二篇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全面小康进程的迫切需要,更是落实“一三六七”战略部署、突出“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工作导向的重要举措。做好2012年“三农”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部署要求,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总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一、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打造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计划。以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优新品种、技术、模式的研发推广,支持不少于30项重大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品种创新,年内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重点实施优良品种创新计划,加强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番茄、辣椒、西瓜、食用菌等设施蔬菜,以及抗逆、抗病虫、观赏性特色花卉、观叶植物等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确保2—3个品种参加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1—2个品种通过省或国家审定,自主育成品种在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加强设施环境调控技术研发,强化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连作障碍防治等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研究制定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开展生态安全畜禽(水产)优质高效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新型高效安全专用肥料、畜禽养殖粪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和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循环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与示范,研发推广米糠、麸皮等副产品高效提取、水产品精深加工、肉类食品加工、设施蔬菜贮运保鲜、意杨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市农科院加快宿豫区运河湾现代农业创新中心建设,新建3000平方米研发办公楼以及仓储等设施,开展水产工厂化养殖及花木快繁育苗,新建泗洪特种水产示范基地、沭阳花卉苗木繁育示范基地。推进南京农业大学()设施园艺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洪西南岗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泗阳)杨木加工利用研究院的实验室、示范基地和研发队伍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服务项目10个以上。启动南京林业大学(沭阳)花木产业技术研究院、沭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荷兰绿港、瑞克斯旺世界中纬度育苗中心、农科院种苗中心和宝迪祖母代原种母猪繁殖场开展高效种养、种子种苗繁育、生态循环农业等技术创新。推进1—2个特有的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年内蔬菜工厂化育苗量达3亿株,水产苗种生产量达18亿尾。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年内全市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达25家。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实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新增涉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以上。组织产学研洽谈会、技术供需对接会、教授专家进企业等活动,推进校企联盟建设。

(三)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内培外引横联的方式,加强农科院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年内科技人员达到30人以上,其中具有副研究员以上职称达到10人以上。积极引进意杨深加工、食品加工、生物肥料、水产等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年内引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0名以上,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团队1—2个,对有突出贡献专家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解决其工资待遇、科研经费、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着力培养优秀本土科技人才,加大“135”工程实施力度,支持中青年科技骨干开展涉农项目研发,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中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不低于50%。

二、推进现代农业优化发展,提升农产品供给的水平和质量

(一)提高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实施粮食丰产增收行动计划,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粮食单产达到440公斤以上。加快水稻“四改”步伐,年内新完成“籼改粳”80万亩,实施“旱改水”10.2万亩,新增机插秧面积40万亩以上。推进“菜篮子”产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重点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建设城郊应时内销、加工出口和沿路特色设施蔬菜基地,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0万亩以上。稳定发展畜牧生产,突出发展优质肉鸡、生猪、奶牛和生态水禽产业,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和生态健康养殖,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全年肉、蛋、奶产量增长4%。加快发展高效设施渔业,推进高效渔业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打造“两湖”优质特色水产,新增改造标准化池塘2万亩。年内新增高效农业40万亩,高效渔业15万亩,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支持现有省市级园区扩面提质,完善科技培训、种苗繁育、质量检测、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平台,鼓励创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年内全市确保新建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3个以上。积极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年内确保建成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争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提高到1.2:1。深入实施“四扩四提”工程,开展“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年内组织二期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到清华大学办班学习,重点支持绿港农业、苏北花卉、中粮肉食、益客食品、蒙牛乳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农”字号大企业,力争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以台湾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技术、资金的引进,在台湾举办农业招商会,培植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重点加快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年内泗洪县农产品质检中心要确保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其它县(区)要具备主要农畜产品检测能力。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配备必要的人员和检测设备,年内确保实现乡镇检测室全覆盖,具备主要农畜产品的快速检测能力,鼓励条件较好的蔬菜基地自行设立检测室,配备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仪。开展“农产品质量推进年”活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建立质量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检测力度和频次。年内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00个,认定“三品”基地面积20万亩以上。

(四)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认真落实市政府与省农科院签订的合作协议,一季度制定完成“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规划。积极推广循环农业新模式,加快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年内每个县(区)都要新建循环农业示范点2处以上。推广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拓宽秸秆利用途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年内全市新建规模禽畜场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以上、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处以上。积极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实施绿化景观、绿色人居、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提升“五大工程”,提升城乡绿化水平。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大力发展中心城市观光农业区、沭阳花乡观光区、环湖生态观光农业区、黄河故道田园观光区等休闲观光农业。

三、加强科技转化载体建设,完善农技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一)健全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沭阳县要抓紧完成“五有”乡镇农服中心建设的扫尾工作;泗洪县、泗阳县要切实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三季度前确保完成;宿豫区、宿城区要在一季度按照规划启动建设,年内全面完成。各县(区)人民政府要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明确建设责任,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时、按规划要求实施到位并通过省级验收。配齐农服中心工作人员,严格上岗条件,全面推行人员聘用、绩效考评、推广责任、知识更新以及多元推广制度,充分发挥乡镇农技中心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防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农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全覆盖工程,充分利用好惠农网、人人科普网、12316农林咨询系统、农家致富手机报、平安农机通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切实发挥农业信息化的作用,年内农业信息化覆盖率提高到80%。

(二)建立现代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以江苏农民培训学院为主体,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营销推介技能,年内确保完成各类培训1万人次以上。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培训机构作用,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努力扩大培训覆盖面。探索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终身教育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全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万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200人以上。年内,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工商资本、外商资本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带动农户、基地共创或共建现代农业服务公司、组织、协会,共享现代农业技术服务。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农业科技服务超市、农民经纪人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发展种子种苗供应、农资植保、机械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新成果示范应用、农业物流、农产品销售、农业休闲观光、农村金融保险和信息经纪等现代农业服务。积极探索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家政服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开展自我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

四、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业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皂河灌区、来龙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工程、高效节水和水源基础设施建设,疏浚县级河道9条,整治255个村庄河塘。加快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农田排灌畅通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田排灌条件。贯彻执行节水灌溉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节水灌溉新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发展水利科技、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服务、农村水利合作社等专业组织,因地制宜推广水利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新建和改造水厂,铺设配水管网,解决35.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突出黄河故道和丘陵山区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坚持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综合开发,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加强农田灌排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工程等措施,年内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50万亩次以上。加大有机肥推广补贴、绿肥种植补贴力度,强化地力培肥,提升地力水平。

(三)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推进稻麦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高效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率超过40%。加大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推广林牧、水产、花木、蔬菜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全年新增设施农业机械2000台(套)。重点推进畜禽规模养殖,配套建设喂料饮水、环境控制、疫病防治等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提升畜禽健康养殖水平。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五、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步伐,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一)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步伐。实施农产品市场“六项工程”,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指导,各县(区)要确保年内改造提升一个上规模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扶持市区华东农业大市场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其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张家港等大中城市知名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组织直供直销、产销对接等活动,启动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物流配送能力,年内交易额力争突破10亿元。积极推进市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重点升级改造基础较好的农贸市场,全面清理关闭马路市场,培育树立示范农贸市场。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和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科学储粮和管理水平。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和更新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二)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充分利用天下粮缘网、金桥农网、市、县(区)农业网等资源,大力推动网上展示和网上交易,加快建设覆盖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高效农业基地的信息网络平台,年内全市农产品网上交易规模突破10亿元。积极探索“超市+专业合作社+基地”、“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等营销模式,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年内全市培育建成10个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推进农产品直营直销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鼓励农产品集中用户与农业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企业在大中型城市设立名特优农产品直营店,实行连锁经营。年内全市农产品直销额突破10亿元。精心组织好第二届生态农产品展销会,宣传推介生态优质农产品。年内,全市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多方联动、反应及时的市场调控体系,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应急商品供应基地和投放网络体系,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实物储备和资金储备、能力储备相结合的重要商品储备体系。严格落实粮食、食用油、猪肉、蔬菜等储备计划,提高重要生活必需品商品应急保供能力。推进“幸福菜篮子”工程,全市新增平价蔬菜商店不少于30家。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满足农民售粮需求,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严肃查处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机制,促进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六、强化农技推广组织保障,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强大合力

(一)不断加强财政支持力度。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三农”支出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其中投入现代高效农业资金逐年增长。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向,更多地支持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程实施进程。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将蔬菜、花卉、果品等高效农业品种尽快全部纳入保险范围,年内确保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达到15%。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网络,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保年内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0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到55%。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推进年”活动,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引导合作社由生产环节逐步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和农市对接,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农户14万户,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到60%,创建市级及以上“五好”专业合作示范社108家。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现代农业优化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年内要重点抓好100个“三农”重点项目的组织推进、帮办服务工作,确保全面落实到位。继续推行“分档竞赛”、“观摩评比”、“一线会办点评”的工作方法,强化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检查,重点抓好农业现代化6大类21项指标体系实现情况的督查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有关涉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上一篇:人民银行监管难题分析 下一篇:深化国内央行监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