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7-31 06:29:2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摘要: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试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探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路径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路径选择

一、产业结构的定义及分类

(一)产业结构的定义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及其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它在整个经济结构演变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线。

(二)产业结构的分类

1.两大部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

2.农、轻、重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是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分为农、轻、重三个部门。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等;轻工业是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包括纺织、服装等;重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包括冶炼、钢铁等。

3.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世界上目前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自然界直接获取产品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再加工初级产品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有关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4.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主要生产要素依赖程度的差异,可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

5.产业功能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可以将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等类型。

二、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我国工业基础及服务业发展都较为落后,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的分布比例很不平衡,如1952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8.1%;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占总劳动力数量的83.5%,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占总劳动力数量的7.4%,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占总劳动力数量的9.1%。

197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生产关系得到较大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从1952到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1.0%持续下降至10.1%,下降了4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9%逐步上升至46.8%,上升了2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8.1%升至43.1%,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前景不容乐观,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总需求逐步萎缩,对我国出口的规模影响较大,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我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能持续;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国内投资率已逐渐超过消费率(如2010年投资率为48.6%,消费率为47.4%),因此,在未来5年左右,我国工业品、基础设施方面将存在过剩压力,由此可见,单纯注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已不能持续。

2.重化工业的产能存在过剩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及其相关行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虽然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3.技术升级较为缓慢。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一般产品(低技术品)产能相对过剩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能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在每年生产大量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同时,还存在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较低,我国每年仍在使用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实际上,虽然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每年生产大量的工业产品,但由于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均为非高技术、非高附加值产品,因此使得国内企业单纯依靠成本优势组织生产而自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严重不足。有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仅为制造业总量占全球比重的二十分之一,7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机构,导致我国国有企业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高。

4.房地产业发展畸形。1998年,国务院通知,停止住房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2003年,中央明确了“以商品房为主的”房地产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一大批制造业龙头企业陆续涉足房地产业,由于信息完备、资金雄厚,获得了很大收益,受其影响,其他资金也大规模涌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产价格一路攀升,高居不下。总体上来讲,尽管房地产业可以拉动钢铁、建材水泥等上游行业以及家用电器和和室内装修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房地产业的畸形繁荣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隐患。

5.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3.1%,服务业劳动力数量仅占劳动力总量的34%,这两个比例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而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服务业的这两个比例通常在70%左右(在美国,这两个比例更是分别高达77%和78%)。因此,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居民消费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偏低,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11年的51.6%,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11年的35%左右,处于世界较低水平。有研究表明,我国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将提高1.5-2.7个百分点。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有效地提高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潜在内需

据统计,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51.27%。根据城镇化率处于30%-70%时为城镇化发展快速阶段的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30年,城镇化率如能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保守地讲,按增加每个城镇人口投资增加10万元计算,3亿人口将带来至少30万亿的投资,此外,消费需求也将迅速扩大,这将为我国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

(三)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并在统筹规划指导下,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发展。发达地区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拓展;欠发达地区可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支撑。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借机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同时加强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既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又能够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四)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市场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能够拥有足够的发言权和谈判地位。应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争取在新兴战略性行业涌现一批率先占据产业链高端的企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型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产业。

(五)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制度条件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应以宏观调控为主,不断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减少对市场进行的直接及微观干预,逐步强化对经济的指导与调控职能;二是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当前公务服务短缺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目标与职责范围,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在坚持发展国有企业的基础上,加快对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资本参与竞争创造更有利、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并确保民营资本的合法权益;四是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和红利的上缴比例,并将上缴资金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部分,让普通群众充分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进一步对工资性收入进行合理分配,缩小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五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六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宜钟.产业结构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2010(24).

2.俞跃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问题[J].当代经济,2010(15).

3.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B/OL].中国改革论坛,2011-08-0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上一篇: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下一篇:指数型QDII须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