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串联”与“并联”

时间:2022-07-31 06:11:44

语文教学中的“串联”与“并联”

串联、并联本是物理学名词,用在此处类比,指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内容,传统文化,各科内容之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前后内容的融会贯通。体现出综合性学习优势。说明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科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形成“渗透”的学习。

一、注重学科内容之间的交叉联系

1.在积累中“并联”,在“比”中理解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妙用积累,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见叶落而知秋的效果,如在讲解苏轼《水调歌头》时,我先要求学生预习时了解范仲淹的《苏幕遮・怀阳》“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中表达的情感,和《七簟と嗣窠夥啪占领南京》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怀。

又如我在教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布置从以前学过、听过的送别诗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很多同学都找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分析后两首诗写的都是朋友离别之情,写出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尽在默默无言、翘首凝望之中,但本诗一反前人伤感离别之情的是哪一句呢?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在交叉中“串联”,在“想”中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要用实践的、综合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语文学习。教师要尽可能将课堂教学、布置作业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授《我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时,要求学生弄清楚物理课上发音的原理、声音的传播。自己动手用一张纸、一片树叶等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通过与钢琴、手风琴等乐器的对比,从而证明中心知识是有限的。

《沙漠里的奇怪景象》联系物理课的内容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并且要求学生准备实验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个实验,来验证光的折射和反射,理解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学习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我用音乐串联,播放《丹顶鹤的故事》的视频,用优美悲伤的旋律来演绎一个女孩为了挽救一只丹顶鹤而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又结合八上第六单元的课文在《扎龙保护区》中中对丹顶鹤的保护让学生体味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从生活中去找,充分利用资源

1.从影视资源中找资源

电影电视是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只要收视得当,学生的益是很丰富的。如《成长在线》等节目,注意搜集积极向上富哲理的歌词,节目串联词等。

如在《枣核》一文中,老友对“我”带去的枣核如获至宝。通过仪征电视台的“凝岁月,凝聚真情”广告视频相比对,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感受并相互讨论,很快就找出文章中心。

2.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x征自古有“淮南风物第一州”的美誉,历史悠久文化古迹很多。我校地处枣林湾,风景秀丽,有美丽的“苏中第一山”铜山,还有大量的湿地、湖泊,有自宋以来中国的名茶,有漫山翠竹,这些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是上好语文开展“串联、并联”的绝好材料。

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时介绍作者苏轼,也曾在仪征生活数载,至今仍留有“东坡井”及赞美仪征“东园”的诗数首,通过PPT展示,拉近了苏轼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同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苏轼政治上的不得意,从而体味出写本词时的情感。

3.开发利用学校活动资源

我校的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在诸多的活动中,也可以进行串联与并联,如在教学《社戏》时,我试问学生:去青少年活动中心拓展训练两天,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纷纷报告:不用读书,在训练中增进了友情,开拓了视野。又问:你在那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深的印象。学生的回答围绕“人、事、物”。然后让他们带着这种心情去体味“我”在平桥的生活。这样很容易对这篇篇幅较长的文章了解了大致的脉络,了解文本讲了哪些内容,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以及印象最深的原因是什么。

4.利用网络世界资源

与影视相比,网络是目前内容最丰富,速度最快捷的传播媒体,虽然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她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我们在组织教学时,正确指导学生如何找内容,找什么样的内容,与文章怎样衔接。

“串联”还是“并联”就是回归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将语文教出味道,教出立体感,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抓住重点,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注重能力与情境的统一,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达到“语文课外活动课”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枣林湾学校(211415)

上一篇:机载电子产品的系统性失效问题分析 下一篇:初中散文教学策略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