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事的“国际范儿”

时间:2022-07-31 03:56:44

中国海事的“国际范儿”

2016年11月25日,中国海事局局长许如清应国际海事组织(IMO)秘书长林基泽邀请,在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7届会议期间,代表中国代表团向国际海事界介绍我国海事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情况,这是IMO成立60年来首次邀请成员国就海事管理的体制机制发表主旨演讲。

IMO秘书长林基泽在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7届会议之后,高度赞扬了中国海事局在海事履约方面取得的成绩,期待中国海事局在IMO主导的区域性国际海事合作、国际海事强制履约等工作中,发挥出更加积极、更加重要的作用。

开展多边双边合作――提高影响力

海上安全与防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海事局深度参与多边、地区性和双边海事事务,共同维护全球海上安全与防止船舶污染。积极参与了IMO、国际航标协会(IALA)、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国际搜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MS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油污基金组织(IOPC)、新加坡和马六甲海峡合作机制、北极理事会工作组等多边和地区性海事事务,争取掌握重大问题决策主动权。努力保障新加坡和马六甲海峡等海上战略通道的畅通,强化与沿线重点地区和国家的海事合作,促进有关地区和国家海上安全能力建设,为海上运输通道安全提供外部支持和机制性保障。参加IMO框架下对《极地规则》的讨论及相关制定工作,成立极地规则专题工作组,提前研究并介入北极航道相关事务,努力维护我国使用北极航道的相关权益。

持续强化区域海事合作,扩大我国的海事话语权和影响力。参加了亚太地区海事首脑论坛、亚洲海岸警备 机构论坛、北太平洋海岸警备机构论坛、东京备忘录、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组织等地区性国际会议,提高中国海 事局在地区海事事务中的影响力。积极利用地区性合作机制,加强区域海事在航行安全、环境保护、搜救合作、船舶安保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海事互信,提升我国在地区性海事机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保障我国在主要地区的海上安全利益。

广泛开展双边交流活动,加强国际海事友好合作。我国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举行会谈,协调船舶、船员等海事管理政策,完成与丹麦等24个国家船员证书互认协议签署,开展中韩班轮联合PSC检查,参与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积极开展中越北仑河口自由航行区协定的落实工作、签署中俄界河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合作备忘录,为中国旗船舶争取优惠的海事管理政策,树立中国旗船舶的良好形象,提高中国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开展与国际、地区性海事组织及港澳台的合作和交流,是展示中国海事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交流海事管理经验,中国海事局多次派出船艇出访,如2013 年6月10日至8月11日,派遣“海巡01”轮出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四国,与当地海事、港务等机构就海上搜救、港口国监督检查、船舶交通管理、海事{查以及防污染等业务进行广泛交流,并举行海上搜救、消防、应急拖带等联合演习,派遣“海巡31”轮出访美国夏威夷、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美国海岸警卫队、韩国等海事机构也派出船艇人员与中国海事局就海事安全管理、海上联合搜救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中国海事局还与台、港、澳开展海上安全合作及搜救和溢油应急联合演习、定期进行安全管理会谈等,为的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做出了贡献。

此外,中国海事局还接待了世界各国海事官员来华进行海事业务的交流和探讨合作事宜,同时为我国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派员赴美国亚太保安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海事局、英国海事调查局等机构进行学习交流;与日本、韩国开展港口国监督检查官和海事调查官工作交流;派员赴国际海事法学院、南安普顿大学攻读海事管理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派员赴普斯茅斯大学参加英语培训;参加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航标协会、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东京备忘录等国际或区 域性组织的相关培训并选派翻译人才执行了多场国际会 议的同声传译任务。

参与国际履约事务――提升话语权

中国于1973年、1979年分别恢复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海道测量组织成员国合法地位,并于1994年加入国际航标协会。为全面履行国际海事公约,中国海事局代表中国海事07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 中国政府在国际海事组织框架内,积极参与IMO、IHO、IALA、COSPAS―SARSAT、IMSO、IOPC,以及巴黎、东京港口备忘录等国际或地区性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事务活动,派员与各成员国密切合作,直接参与起草或修订国际公约、在市场准入和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制定,尤其是有关海上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公约的制定工作,维护中国航运业的根本利益。

据许如清介绍,目前在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51个公约中,中国已经成为41个公约的缔约国,包括国际海事组织审核机制所覆盖的强制性文件,中国海事局承载了履行IMO的相关公约和强制文件的大多数职责。2016年4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在国际海事组织(IMO)事务工作机制会议上指出,我国不断加大IMO事务参与力度,努力提升话语权,逐步增强主导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中国海事局依托承担IMO货物和集装箱运输分委会主席等关键岗位的平台,紧紧抓住北斗国际化、温室气体减排等关键议题,积极参与牵头工作组、制定示范课程、提交制度性提案等关键事务,着力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关键岗位方面,我国连续当选IMOA类理事国,中国 海事局谢辉同志连续六年成功当选了IMO货物和集装箱运输分委会会议主席,李青平同志当选了IMO专家审核员,参与了IMO新造船舶目标型标准(GBS)审核,曲义江同志先后当选IMO航行安全、通信和搜救分委会工作组主席和综合导航系统性能标准修订通信组协调人,沙正荣同志和宋巍同志作为IMO审核机制专家,分别代表IMO参加了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尼日利亚的强制审核,孙隽同志和宋冰冰同志成功竞聘IMOP3级技术官员,向国际海事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海事官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组 织协调能力,壮大了我国在国际海事舞台上深入参与国 际海事事务的发声渠道,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重要问题 讨论中的影响力。

关键议题方面,积极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IMO的标准认可,2014年11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获得IMO认可,正式进入国际无线电导航系统,取得了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服务了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参加IMO机制下海运温室气体减排相关谈判,为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提供技术支撑,参与IMO与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发起的“全球 海运业通过提升能效向低碳未来转型”项目,维护了我国海运业的根本利益。

关键事务方面,2016年5月,中国海事局向IMO海上安全委员会(MSC)第96届会议提交的“有效利用事故经验教训,改进海员培训教育”的提案,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一致支持,获全票通过,该提案是我国首次针对IMO工作机制提出的制度性建议,得到IMO秘书长的高度赞赏。另外,中国海事局还首次成功承担了全球船员培训示范课程编写工作,首次牵头协调了IMO船舶专项技术工作组的工作,并首次在公约立法层面提出制度性、前瞻性的提案,在关键事务方面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

此外,中国海事局还积极推进国际公约国内化工作,满足海事国际履约要求。制定国际公约修正案、大会决议等法律文件国内转化方案和任务分解表,推进了近几年生效的国际公约修正案、大会决议等法律文件国内转化。如《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2016年11月12日对我国正式生效,该公约的批准对我国海员群体、整个航运界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东盟海事磋商――推进“一带一路”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事合作,结合东盟地区的发展需求,中国海事局制定了“中国-东盟海事 教育培训发展战略”并在第14次中国-东盟交通运输部长会上获得了通过。该战略是我国在海事领域牵头制定的首个地区性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在区域海事08-2016第12期教育培训发展方面达成的共识,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交通运输“走出去”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与“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的海事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战略先行、项目推进”的地区合作总策略的基础上,中国海事局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工作与IMO事务的结合,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在IMO机制下的切实需求,借助我国在IMO的现有优势和我国在海事管理方面已取得的经验,设计提出了“中国-东盟(亚太地区)履约和审核机制合作项目”及“中国-东盟(亚太地区)海上货物安全和顺畅运输合作框架”,帮助东盟和亚太国家提高海事履约能力,解决本地区在海上货物运输方面遇到的障碍,确保海运的畅通和安全。项目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在本地区的海事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IMO的话语权。

根据东盟的需求,中国海事局积极与IMO、IALA等国际组织沟通,为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的技术合作寻求资金支持。中国海事局已成功举办了亚洲地区VTS操作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培训班、2016年中国-东盟溢油应急交流项目培训班、国际航标管理人员培训班、2016年海事空间数据架构与数据管理培训班、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备和应急能力培训班、《国际海上运输散固货物规则》和《国际海上运输危险货物规则》研讨会等。同时,根据澜沧江-湄公河海事安全监管需求及老挝、缅甸、泰国的合作意向,中国海事局还编制了“澜沧江-湄公河海事安全监管设施建设和管理项目”,申请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推动与缅甸开展船员培训教育与招募安置领域的合作。

此外,中国海事局利用中国-东盟海事磋商机制、中国-东盟海事/海运工作组、马六甲/新加坡海峡航行安全合作机制等渠道,主动了解国内业界、公众及东盟国家的需求,促成并推动了多项合作项目。

深化海事履约能力――促航运发展

深化海事履约能力,参与国际海事事务是推进中国海事能力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交通运输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当前,国际多边外交形势发生新的变化,规则之争日益成为各方角力的焦点,国际海运形势和国际海事格局虽有发展,但基本态势并未明显改变,各类国际组织如IMO、IHO、IALA等的战略目标呈现新的调整,使得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责任逐渐加大。

何建中副部长在国际海事组织(IMO)事务工作机制会议上强调,在国际海事的新形势、新情况下,要积极深度参与IMO事务,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加强各成员单位间的协调配合,健全完善IMO事务管理常态化工作制度,深入推进绿色海运可持续发展,坚持在开放发展中拓展我国参与IMO事务的渠道,进一步发挥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提升在IMO的主导权和决策权。

为进一步明确海事系统国际事务发展方向,提升工 作效能和综合实力,《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国际事务指导意见》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认识海事国际事务对建设 海洋强国和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将海事国际事务作为“三化”建设和海事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持续推动海事国际事务的理念创新、机制创 新和管理创新,突出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激发系统活力,培育国际化人才队伍,夯实研究基础,不断提升海事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持续推动海事国际事务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实现“到2020年建 成国内一流经济执法系统,海事管理的国际先进水平”目标。

据悉,该指导意见重点聚焦维护安全航运、推动绿色航运、构建智慧航运、服务国家战略。该指导意见的实施,将使中国海事局能够有力把握海事国际事务的制度性话语权,成为海事国际规则的引领者、国际公共产 品的提供者、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推动者。到2020年,海事系统国际事务和制度性话语权将实现质的飞跃,形成国际事务工作机制科学优化、全系统活力充分激发、国际化人才梯队基本建成、系统内外智慧和资源高度融合、研究成果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海事管理能力和国内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海事国际合作事务融入国家重要对话合作平台,为服务海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部署,服务我国航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智慧印刷的“小米”玩法 下一篇:包茂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