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风险及对策

时间:2022-07-31 12:19:57

浅析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风险及对策

摘要: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产品在西方国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在我国的发展不足十年,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理财产品需求日渐突显。然而在这方兴未艾的市场上,却陆续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以及到期无法兑付等理财产品,本文将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品产生的众多可能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种解决方法。

关键词:理财产品;收益下滑;信息透明度低;理财产品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之下,银行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看,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进入2012年,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股市较为低迷,基金不断缩水,楼市也变得扑朔迷离,使得人们更加迫切找寻投资渠道,因此,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再次回到稳妥性较好的银行理财产品上来。然而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产品品种多样化,规模空前发展。

面对如此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很难快速且全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如此,投资者往往会错失更好的、更具竞争力、更适合自己的投资机会,而这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了解不够全面造成的。但对于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要全面了解银行产品在目前状况下显然不够现实,走访众多银行一一了解产品信息使人身心疲惫,巨大的时间成本不得不让人望“银”兴叹。那怎样才能让广大理财者尽快地获取自己所需理财产品的信息,不被稂莠不齐的理财产品所误导,最终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呢?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概述

目前,我国普通居民的理财需求持续膨胀,银行在业务转型中开展理财业务的压力持续加大,而近年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为理财产品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投资工具,银行理财业务继续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一)规模稳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开展理财业务对银行中间业务、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积极贡献,银行普遍加大了对理财业务的投入,更多的商业银行加入了发行理财产品的行列,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在2012年稳步增长。

这主要表现在,不仅发行产品数量在2011年的基础上保持两位数的增幅,而且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也在增加,发行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2年6月30日,2012年全国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3742款,同比增幅为29.90%。2012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已超过12万亿,较2011年全年16.99万亿的规模已相差不远,预计2012年全年发行规模将超过20万亿。

(二)收益下滑

从收益率上看,2012年各类型、各期限产品预期收益率相较2011年下半年有较大程度的下降。2012年以来,产品收益有逐月小幅下行的趋势。

两次降息使市场资金面显现宽松格局,债券与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该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明显。降息使得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信贷类产品投向的信贷资产、信托贷款等标的资产投资收益率下降,影响信贷类产品的收益率也出现下降。

(三)创新产品频出

商业银行发行以股票、商品类等普通类为主,利率、汇率及相对复杂的产品不多。如交通银行的“得利宝新绿”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国人民银行搏・弈BY0906B1M-1-期限可变以及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稳健271号理财产品,都体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型理念。面向高端的、复杂的理财产品不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水平和层次有待提高

(四)模仿度高

产品雷同,生搬硬套和简单模仿设计的现象还比较多,例如: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深圳平安银行几款零收益的理财产品设计极为相似,均是跟港股挂钩,且只有当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股票涨跌幅不超过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时,投资者才能获得收益。可以这样说,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有在产品所挂钩的几只股票同涨同跌时才会实现,这样的概率极小,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二、银行理财产品现存的问题及风险分析

(一)信息透明度低

在当前全民理财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类存款”的金融产品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无疑更须警惕。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只能根据市场理财信息对相关银行理财产品作出选择,正确信息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了。

再者说,理财产品的实质是用利息购买期权去博取更高的收益,整体而言,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的确是比较小,其最坏的结果也只是输掉利息而已,因此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但部分银行的理财师在销售产品时,不但不提示产品风险,还利用投资者只关注预期收益的弱点,使用一些“预期收益有多高”等词汇误导客户,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二)经济增速放缓

通胀缓解、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降准预期升温都将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而与之挂钩的债券、货币市场理财产品收益也呈下降趋势。

(三)产品设计问题

有些理财产品的产品的设计使之要博取高收益的概率比较低,相对的投资风险比较大。但问题是,这些理财产品的计算公式和内在逻辑非常复杂,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如果不仔细研究复杂的计算公式,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投资风险有多大。

(四)销售的监控力度不够

有些理财产品运作混乱,资金流向、利益分配都不透明。在资金运用上没有监管条文,对信息披露没有强制要求,只能靠银行系统内部风险监管,真正按内部评级系统贯彻下去的银行少之又少。

国内银行对于销售环节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高风险理财品种,在监管严格的市场中,是严禁不加区分地向所有投资者销售的。部分零收益理财产品如果在当初销售时避免不当销售,那么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该就是完全清楚产品的结构,也认同了产品的设计,并且愿意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这样零收益也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五)缺乏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理财人员

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经济和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外汇、税务、教育、法律等方面相关知识,要求理财人员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的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如果是非专业人士其并不能真正看清并理解一些产品的设计,而受雇于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很难从客观独立的角度为投资者服务,这就需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为投资者提供资产组合的设计和投资建议,这是目前市场所缺乏的。

三、解决措施及改善方法

(一)“银宝通&银宝网”――打造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平台

“银宝通”是一个全面集合银行理财产品信息的软件,是所有银行现有的理财产品并将银行理财产品信息分类归纳比较的信息平台。“银宝网”则是作为“银宝通”的官方载体网站,也是一个专业的主要面向银行理财产品网站。同时该信息平台也会聘请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理财人员为投资者提供较为客观的服务。

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我觉得可以实现以下几点目标:

1.将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价、转让、交易规范化,提高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

2.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提高了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健康有序地发展。

3.为投资者理财提供更为专业、客观的评价及咨询服务,真正做到让投资者选择到一款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4.进一步地加强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性和银行之间的竞争。

(二)细分市场,设计多类别的理财产品

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细分,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并采取差异化的分层服务方式。针对收入稳定、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客户,设计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对收入较高、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可设计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在理财业务服务模式方面可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突破传统业务的柜台服务模式,成立专业理财室。根据不同需求为客户设计综合理财方案,提供特色理财产品,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三)投资者要做到“三个了解”

1.了解自己的“情况”。这里的“情况”主要指风险特征,包括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承受态度。前者是客观的,比如年龄,家庭收入等情况;后者是主观,自己对风险的厌恶程度。

2.了解产品的投资方向。在理财产品销售火爆的情况下,切忌投资者盲目跟风。投资者在了解自身情况后,要对希望购买的产品做一个了解:投资债券,还是股票或挂钩汇率,收益率如何计算。产品投资方向直接决定该产品的风险和收益。

3.了解产品的风险。产品购买时及时看清楚合约上的风险条款,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

(四)银监会需加强监管力度

现有的一些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可能是新兴市场发展中的阶段性缺陷所致,也有可能是操作经验缺乏,甚至操作失误所造成。但也可能有少数理财机构的故意通过蒙骗的手法谋取不义之财。就此而言,对监管机关来说,应强调理财产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披露充分的原则,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在相关制度安排方面,尽早作出监管机制上的应对与规范之举。

四、结语

综上可知,在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今天,作为投资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购买理财产品;而作为银行管理机构应当考虑推出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平台,同时加大对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只有通过多方的努力,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才能欣欣向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平.论银行理财产品合理品种结构的构建――从零收益、负收益现象谈起[J].理论月刊,2008(11):160-162.

[2]黄振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导刊,2010(12):22-23.

[3]李伟.试论进一步完善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环节[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2(01):25.

[4]杨米沙.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变化与行际分布分析[J].南方金融,2008(06):58-60.

[5]魏海滨.银行理财产品的功能演化及其监管[J].新金融,2010(09):54-56.

[6]金辰.对当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11):237.

作者简介:王林榕(1991-),女,浙江义乌人,在读大学生。

上一篇:“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国际货运业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探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