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中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高素质人才

时间:2022-07-31 09:18:24

在体育中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必须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与手段,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构建;高素质人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已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老一套的“师道尊严”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及内容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成长为高素质人才。

一、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享有绝对的权威,“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很少有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师生关系较为紧张,从而抑制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变“一言堂”为“多方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为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把学生当做平等的共同体,在思想上平等对待学生,要善于“用热心去鼓励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耐心去帮助学生”,并成为他们信赖的、可靠的知心朋友,从而创造出一种民主、亲切、合作的教学氛围;其次,要在课堂上创设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真正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关心、热爱、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讲究教学艺术,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的心弦,全方位、多方面,科学有效地评价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学习场所和机会,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如在发展学生快速奔跑能力教学中,可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自由分析、谈论,确定练习的内容与方式。有的小组采用了“我与春风赛跑”的练习方式,有的小组选择了“让彩带飘起来”的练习方法,而有的小组则采用了“我与球赛跑”“圈内只有一个人”等练习手段……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感受,并给予他们充裕的时间,让他们继续沉浸在刚才的快乐学习情境中,讨论、理解并掌握快速跑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在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地学,主动地练,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及锻炼能力。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为学生创造主动求知的平台和机会,弘扬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教师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讨论,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所要练习的形式与内容。有的选择单人跳台阶、蛙跳练习;有的选择二人合作的“两人三足跳”练习;有的选择了小组合作的“兔子舞”练习……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达到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打开学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可言,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掌握探索奥秘的动力,是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欲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通过创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蹲踞式起跑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创设问题:蹲踞式起跑适用于哪些短跑项目?怎样才能启动快?后腿大小腿夹角为什么是110°~130°?如何完成前后摆臂和蹬地与摆腿的协调配合?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并在学练的过程中让他们相互分析、交流、讨论,并给出正确答案。这种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等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设置的问题既要符合教学课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和可接受性,使创设的问题能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悬念,从而激起学生对新异事物的好奇、探索和创造心理。同时,教师要把握提出问题的时机,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出既合理又巧妙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能“摘苹果”的成功乐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入,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教师所关注和重视。教师要以体育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练习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己良好个性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完成“要我练习”——“我会练习”——“我要练习”的过程的转变,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学习投篮动作时,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怎样才能提高投篮命中率?然后让大家分组练习,得出不同答案。有的说:投篮时出手要高;有的说:投篮时持球要稳,肘关节不能外展;还有的说:要尽量使球在空中飞行时不后旋,抛物线不能太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根据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改进练习,以此发现规律,找出问题症结,有效地改正错误动作,学生学习效果极好。这种方法,充分发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反复操练教学效果好得多,有效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以增强学生主体的意识为出发点,重视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的机会,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及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小苏.终身体育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J].四川体育科学,2001(12).

[2]罗陵.培养大学生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6).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

上一篇:数列在化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化学课堂教学转型的探究教学模式